火范文>诗词古文>叶李生平

叶李生平介绍

叶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杭州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入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对投降派被流放。终宋只为国子监生,大才不能仕。但是后出仕元朝,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职。如今史届坊间评价不一,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评价:“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这一句话闻于世人,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时叶李欲为国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贬斥报国不能,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谓是一位好官,这不应为仕元朝就刻意贬低和忽略的。>>查看叶李的诗词古文

生平

  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自幼天资不凡,拜太学博士义乌施南学为师,补京学生。世祖南伐,蒙古军屯驻江上,宋朝命贾似道领兵抵御。因宪宗崩,世祖班师北还,解鄂州之围。贾似道把蒙古军北撤作为自己功劳,欺骗宋朝皇帝,得以再任宰相,而且更加专横跋扈,创立公田,滥发纸币,压榨人民,宋朝内外无人敢于指责非议。叶李与国子监的同学康棣等八十三人,向宋朝皇帝上书,攻击贾似道。似道大怒,得知给朝廷的上书是由叶李起草的,便唆使其党徒临安府尹刘良贵诬告叶李,造成冤案,把李贬到漳州,直到贾似道倒台后,他才能自由行动。宋亡后,他隐居于富春山。江淮行省及宣抚司、行御史台争相召聘,使任苏、杭、常等郡教授。他都拒绝。

  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命御史大夫相威主持江南行御史台工作,并访求宋朝遗臣。相威举荐了叶李。以前叶李攻击贾似道的奏章中,其末有“前年之用兵,适逢天幸,才有保住宋朝半壁江山之功”之语。世祖对这句话大加称赞,现在听说相威举荐了叶李,十分高兴,即授李为奉训大夫、浙西道儒学提举。李闻知又准备隐避,而使者已至,除诏书外还附有丞相安童给他的信,信中说道:“先生在宋以忠言直谏为世人所称赞,皇帝非常关注,今授以五品官爵。有才德的人,当隐则隐,当出仕则应出仕,要尽全力以报答殊遇之恩。”李权衡下改变其隐避的打算,拜谢世祖的知遇,表示:“能为官治国,这是我的心愿,怎敢不接受皇帝的诏令。”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去江南访求贤才。世祖叮嘱他,这次去一定要把叶李请来。李到京师后,皇帝命集贤大学士阿鲁浑撒里把他安置于集贤院中。过了几天,在披香殿召见,慰问他远道辛苦,对他说:“卿从前指责贾似道的书,我曾看到了。”询问关于治国安邦之道。叶李讲述了历代帝王得失成败的原因。世祖连连点头称是,规定每五天入宫议事一次。当时,各道管理儒学的官府,都认为是闲职而被撤销。李为此而上书说“:臣怀着敬佩之心阅读了先帝的诏书,看到朝廷在创业之时,军务繁重的情形下,还招纳儒士。今陛下已统一天下,息武重文,难道不需要培养人才,弘扬圣上的治国之道么?各道儒学提举及各郡教授,肩负教化民众的重任,不应废除。请恢复提举司,专设提调学官,以教育诸生,讲明治国之道,而向太学提供培养人材,以备朝廷录用。凡儒户的徭役,请完全豁免。”世祖允准。

  这时,乃颜在北部起兵反叛朝廷,朝廷诏令叶李领军征讨。当时军中将校多是蒙古人,他们与乃颜本同族,不肯出战。世祖深为忧虑。李秘密向世祖启奏“:用兵之道在于奇而不在于人多,临敌当以计取。将校既与乃蛮同族,谁肯尽力作战,徒费陛下粮饷。臣请用汉军作为前军进行步战,以大车断其退后之路,以示死战。敌人轻视我军,必不设防,我以压倒优势大军进攻,战无不胜。”帝用这一战略,果获大捷,从此以后,世祖更加认为叶李是个奇才,每次罢朝之后,必另召见论事。

  二十四年,特拜叶李为御史中丞兼商议中书省事。李极力辞谢道“:臣本流落之人,蒙陛下知遇,备作顾问,本当竭力尽忠。然御史台要总察朝廷内外的机务,臣愚不足担此重任。且臣过去到过瘴疠之地,染上足疾,近年尤为厉害。”世祖笑道:“卿足艰于行走,心岂不可行吗?”李辞意坚决,得到允许,叩首谢恩,并奏“:臣今虽不居御史中丞之职,然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平常事务可呈陛下省察。至于监察御史的奏疏、西南两台的禀报,事关军国要务,与百姓的利害息息相关,应令随时呈奏,以广视听,不应什么事都要按章进行,使奏报成为形式。臣请皇上诏令各台臣,各据实奏报。”又说“:监察官员是以纠正错误为其职责,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又如何纠察别人。其中如有贪婪和破坏法纪的人,应交刑法机关加罪惩处,以惩戒其对朝廷的欺蒙之罪。”这些都得到皇帝的肯定,从此以后,御史台的官员们都可如实奏报皇帝。

  朝廷设尚书省,授叶李为资善大夫、尚书左丞。李又坚决辞谢道:“论臣资格,不宜担此重任。”世祖道:“商朝起用伊尹,周朝举用太公,岂都是按资格?尚书肩负着天下重任,朕烦卿担任,卿切不可推辞。”赐大小车各一,许乘小车入宫,扶上大殿。他开始制定至元钞法,又请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他向皇帝陈述历史上历朝对教育的重视,人才辈出,从而使圣上恩德及于人民。他举荐周砥等十人为祭酒,制定学校规章制度,这些,世祖都一一批准。世祖计划把江南宋朝的宗族及大姓迁到北方来,李劝谏说:“宋朝已归顺大元,其民安于农业,今无故要迁徙,必将引起疑惧,万一有奸人乘机造乱,于国家不利。”世祖被提醒了,放弃原来的计划。升李为尚书右丞,转为资德大夫。淮、浙发生饥荒,谷价腾贵,李奏请减少江淮租税的一半,运湖广、江西粮十七万石至镇江,以赈济饥民。世祖欲征伐交趾,召李商议,李认为“:这远方小国,得之无益,大军去征讨,必耗费大量财物,且山路艰险,深入敌境,万一受到挫折,有损对远人的威望。”世祖听取了他的意见,停止征讨。

  二十五年,升李为平章政事,李又坚决不肯,皇帝尊重他的意见,赐玉带及平江田四千亩,升官爵一级。桑哥为尚书省丞相,政权独揽,搜刮财利,毒害人民,事见《桑哥传》。李虽与桑哥同事,但对他的错误政策不能纠正。桑哥失败后,同朝臣僚受到牵连。而李一人因病回到江南。扬州儒学正李淦上书说“:叶李本是个受黥刑的罪犯,受皇帝知遇,可谓千载难逢。刚受到天子的恩德,就举荐桑哥,据宫廷近侍官说,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参政郭佑、杨居宽,迫使御史中丞刘宣自杀,囚禁治书侍御史陈天祥,罢黜御史大夫门答占、侍御史程文海,鞭打监察御史;他还改变钞法、扣减学粮,征收军官俸禄,减少兵士口粮;设立司农司、木绵提举司,增收盐、酒、醋的税额,官民皆受其祸。尤其痛心的是,让要束木为患于湖广,沙不丁为害于江淮,灭贵里为害于福建。他又大肆清理钱粮,使民怨而为盗,天怒而地震,水灾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好在皇帝圣明,改变其错误政策。人们都知桑哥用一般小人之罪,而不知叶李举荐桑哥之罪。叶李虽罢黜相权,但未法办,天下人往往私下议论,认为应斩叶李以谢天下。”世祖看了这个奏章后,惊异地说:“叶李廉洁刚直,朕所素知,哪有这些事?”传旨召李淦至京师查问。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李南还,行至临清,帝遣使召回,使任平章政事,辅助丞相完泽管理中书省事。李上表力辞。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李死后,李淦至京,诏令淦为江阴路教授,以表彰他敢于直言。世祖曾问兵部郎中赵孟頫,叶李与留梦炎谁好,赵孟頫说“梦炎好”。帝笑道“:不然,梦炎以状元而做了宰相,却依附于贾似道,殃民祸国,而自己只是个‘伴食宰相’,遇事不置可否,李原为儒生,力斥似道的罪过,比梦炎要强得多。然其性刚直,人不能容他,而只有朕爱他。”

  李先后受赐之物甚多,而自己生活俭朴,曾告诫其子说:“我家世代书香,甘于贫简生活,唯以忠义奉献君主。你们也要清白谨慎,不要给我脸上抹黑。”指着那些赏赐物说“:这些将来都要还给公家的。”死后,把这些统统交了官,丝毫不留。
至正八年(1348),赠资德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公简”。

人物评价

  笔者窃以为,今世人以理学中忠贞、“忠臣不仕二主”的道德理念来看叶李的话,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其是奸臣、汉奸的结论,而在理学当道的明清二朝学子士人所说所写来看也的确如此。但是在当今新时代之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叶李在国子监时忠于宋朝反为所冤,宋亡后多次征召不仕的史实。叶李有他那一颗治国平天下抱负远大的心,却身陷于宋亡元兴的历史时刻,在仕宦实现人生理想志愿和归隐以对旧主尽忠到底之间挣扎地选择,而结果就在于这一句“仕而得行其言,此臣夙心也,敢不奉诏!”的大呼中,他选择了前者,他明知道此举必定招来天下谩骂,可是他毅然选择了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道路。而之后的仕途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才华,他的清廉,他的正直,还有,他的忠诚。

猜你喜欢

  • 夏侯湛

    (243—291)西晋谯国谯人,字孝若。幼有盛才,文章宏富。美容貌,少与潘岳友善,时称连璧。为太尉掾。武帝泰始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后补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出为野王令。惠帝立,以为散骑常侍。性豪侈,将死,遗命薄敛。曾著《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便坏己书而罢。今存《夏侯常侍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 徐经孙

    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卒于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一九二年一二七三年】,年八十三岁。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授浏阳主簿。累迁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敷陈经义,随事启迪。景定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奏年来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鉴,假雷以鸣。人谓切中时病。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公田议起,经孙极论不便,忤贾似道,罢归。家在洪、抚之间,有山方正,因号矩山。闲居十余年,卒。谥文惠。经孙作有《矩山存稿》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张伯端真人之师为刘海蟾,桂林刘仲远真人系张伯端真人所度化。

  • 郭用中

    金平阳人,字仲正。世宗大定七年进士。历浮山主簿、陕州录事。工诗。有《寂照居士集》。

  • 张翥

    张翥(1287~1368)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章楶

    章楶(楶音:杰)(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知陈留县。历任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哲宗时改知渭州,有边功。建中靖国元年(1102),除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谥庄简,改谥庄敏。《宋史》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