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琴操生平

琴操生平介绍

琴操(1073年-1098年),姓蔡,名云英,艺名琴操,原籍华亭(今上海),是北宋钱塘艺名人。琴操原系官宦大家闺秀,从小聪明伶俐,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歌舞诗词都有一定的造诣。13岁那年父亲受宫廷牵诛,母亲气激身亡,家遭藉没而为杭州歌唱院艺人。不到三年,因其学习刻苦,加上天资陪颖,才华出众,16岁那年改了北宋诗人秦观《满庭芳》词而在杭红极一时。后受到大诗人苏东坡的赏识,引为红颜知己。据闻后因与苏对答后,遁入空门。>>查看琴操的诗词古文

生平

  宋朝钱塘歌妓,姓氏不详,大约在1074年出生,13岁时被抄家,做官的父亲被打入大牢,自己被籍没为伎!抄家时她正在家中后院弹琴,那把心爱的琴也让人给毁了!“琴操”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操》一书,以琴操为名,可见琴操的才气也绝非一般。琴操虽说是妓,但冰清玉洁,卖艺不卖身,红极一时。

  琴操的轶事甚多,包括与苏东坡交往的种种趣闻。东坡的好友秦少游(1049—1100年)有首著名的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用的是门字韵,是写给他所眷恋的某歌妓的,情意悱恻而寄托深远,是宋词中的杰作。有一天,西湖边上有人闲唱这首《满庭芳》,偶然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刚好琴操听到了,说:你唱错了,是“谯门”,不是“斜阳”。此人戏曰:“你能改韵吗?”琴操当即将这首词改成阳字韵,成了面貌一新的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经琴操这一改,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若非大手笔,岂能为也!

琴操与苏轼

  有一天,两只游船相撞,16岁的琴操与已到知命之年的苏东坡相遇,便有了一段至今亦令人愤愤不平的不了情。当时苏东坡是杭州知府,琴操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歌妓,琴操虽已被东坡赎身,但受到世俗和伦理的束缚,两个有情人终不能结为连理。琴操曾为东坡抚琴一首,被东坡的好友佛印称为百年难得一闻。

  宋人《泊宅编》中记载到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东坡戏曰:“予为长老,汝试参禅。”琴操笑诺。

  东坡曰:“何谓湖中景?”

  答:“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又问:“何谓景中人?”

  回答:“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云。”

  再问:“何谓人中意?”

  答:“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还问:“如此究竟如何?”琴操不答。

  东坡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东坡想劝说琴操从良,谁知一语惊醒梦中人。琴操云:“谢学士,醒黄梁,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东坡笔记》)东坡为之落藉。琴操削发为尼,于玲珑山别院修行,这是大学士万万没有想到的,一句笑侃,铸成玲珑山多了一位僧尼,长伴青灯没几年,闻道东坡贬至澹州(海南),百感波涌、万念俱灰,玉殒梦醒,红颜薄命年仅二十四,东坡闻知大恸,流传千年的故事。悲戚戚……

  琴操出家后,前两年苏东坡、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经常来玲珑山,和她品琴论诗。早些年,这里还挖出这三个人的石像。修行也许太孤寂了,让一个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是何等的残忍。这也是苏东坡和琴操故事中,最令人遗憾的地方。但结局无法改变。诗人和歌妓的相识,是一段夙缘,苏东坡一次次踏马玲珑山就是这一段情感觉的注释,一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两年后,苏东坡离任北上,看着诗人越来越远的背影,琴操的心扉也渐渐关上了。任凭风吹裙椐,她的双眸已经被泪水模糊了。琴操在进入玲珑山八年后,听到被朝廷勒令还俗的诗僧参寥带来的消息,苏东坡已被贬至南海中的瞻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了。薄暮中的琴操茫然若失,不出数月,郁郁而终。时年不过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听人说起琴操的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害了她。这句后流传,没有文献记载的话,也符合后人理解中,一生风趣的北宋诗人苏东坡的形象。苏东坡最后一次见到琴操,是在他离开杭州前。那是个草长莺飞的四月,苏东坡策马狂奔,他回首时有着忧伤的一瞥。这个眼神在琴操的心中铭刻了一生。而那一个裙裾飘飘,抚琴而歌的北宋少女琴操,她曼妙的手势,和那空谷琴声一样,烙在诗人苏东坡和后人的怀想中,就象那个民国情种郁达夫。

  诗人苏东坡,后来玲珑山琴操修行处,重葬了这位红颜知己,并自写了一方墓碑。琴操墓到宋朝时,已淹没在荒草之中,乡人捡到东坡的题碑,就重修了一次。民国年间,诗人郁达夫寻访时,又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操墓三个大字”了 。郁达夫所见的墓碑,已非东坡所书,而是明人重修的碑碣。十几年前重修琴操墓,找到这块已被当作铺路石的残碑。郁达夫见到的菜地里。那块记述东坡和琴操事的碑石,则踪影全无了。

  琴操在玲珑山某尼姑庵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一位是出身低微却极有天赋的才女,一位是天性浪漫、不拘小节的大诗人,成为了知交。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苏东坡,早已将人世看透,但却冲不破世俗枷锁,无法和心爱的人厮守,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岁月悲歌。

宋人笔记中的琴操

  宋人笔记《枣林杂俎》中写到"琴操年少于东坡,和诗人有过一段忘年情"此书中的一笔带过,在元代就被人写成了戏曲加以传唱,也就有了后来的《眉山秀》和《红莲债》!

  琴操作为一代才女,虽受到了当地父母官苏东坡的宠爱,但终逃不了红颜薄命的厄运,出家于玲珑山,且有了“琴操参宗”的典故。

人物评价

  民国时,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同游玲珑山,翻遍八卷临安县志却不见有关琴操记载。气愤的郁达夫作诗叹道“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林语堂拿来一本《野叟曝言》,提议说到“潘光旦研究冯小青,我喜爱李香君!达夫和琴操也算的是同乡,琴操墓的修整就理应郁兄来操办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只因琴操一朝为妓,终入不得正史。痛感玲珑山墓冢荒鄙怎能配上这个前朝的美人,数代文人墨客因此冢而拜访玲珑山,墓碑也几度重修。琴操因东坡而得到代代文人的怜惜,玲珑山也因有琴操而千古闻名。

遁世之说

琴操出家的说法

  1、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春天,五十多岁的苏轼请琴操到苏府品琴论诗,有过一段风雅之交。东坡之后被贬惠州,琴操感到这里也不是她的容身之处,随后就出家了!

  2、民间的说法是,琴操看破红尘,落发为尼,东坡曾数次踏马玲珑山寻访琴操,想劝说她回到杭州府衙,都被琴操婉拒!东坡醉卧石!是当年诗人吃了闭门羹后解酒消愁之地!此事曾记在石碑上,郁达夫后来寻访时在菜地里见到过被遗弃的碑石!

玲珑山简介(因有琴操而闻名)

  玲珑山在杭州西,临安县境内,山小但很精致!玲珑山的旧迹很多,唐代古刹卧龙寺在宋时香火还很盛。昔年琴操上山时,要过南天门。这是唐朝就有的山门,上有楼阁,下通行人,有石门可开启。这景致早已湮没,遗存的只有一方后人题刻的“玲珑胜境”,还有东坡手植的学士松了。“九折岩”三个字,据说是东坡的醉书。当年琴操就从这方岩壁后拐过去,消逝在绿树中。山路不长,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不知道琴操又如何想呢?她这一步过去,就和红尘隔绝了,她抛得下世间的繁华和心中的情愫吗?

猜你喜欢

  • 孙叔向

    生卒年、字贯不详。《全唐诗》存诗3首。《送咸安公主》诗系德宗贞元四年(788)十月为德宗女咸安公主远嫁回纥可汗而作。又曾作诗上宰相李泌。事迹据《唐诗纪事》卷二八。

  • 窦弘余

    窦弘余(生卒年不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一作京兆金城人。窦常之子。武宗会昌元年(841)为黄州刺史。事迹参《窦氏联珠集·窦常传》、《剧谈录》卷下、《嘉定赤城志》卷八。存词一首,据《剧谈录》津逮本录入,校以四库本,并参校守山本《唐语林》、董本、清钞本《青琐高议》。

  • 周元仲

    周元仲,名不详。与刘子翚有唱和(《屏山集》卷一八)。

  • 周金

    周金,本北方人,南宋定都临安后归宋,因称“归正人”。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金遣使通古议和,因周与通古早年有交,曾奉旨送通古返金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一。

  • 余玠

    余玠(1199年1月6日-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金水芳山(今属浙江省开化县)人。南宋名将。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

  • 孟棐

    孟棐,字仲良,号九龙山樵,有先莹在惠麓因家焉,兄弟皆出仕,樵独隐泉石事亲孝。

  • 朱之蕃

    山东茌平人,著籍金陵,字元介,号兰嵎。万历二十三年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出使朝鲜,尽却其赠贿。工书画。朝鲜人来乞书,以貂皮人参为酬。之蕃斥以买法书、名画、古器,收藏遂甲于南都,有《奉使稿》。

  • 金九容

    金九容,高丽末期的学者。字敬之,号惕若斋。原籍安东。16岁时进士试合格,以后又文科及第,任民部议郎。1367年重新开办成均馆之时,同郑梦周、李崇仁、朴尚衷等人创立“程朱学”,成为“斥佛崇儒”的先锋。他是亲明派(明指明朝),由于反对迎接从北元(明朝开国后,元朝遗老逃至蒙古所立国家)来的使臣而被流放。1381年获释,任左司议大夫、大司成、判典校寺事等职。他的诗出类拔萃,有清淡典雅的诗风。他的8首诗收录在《东文选》,著书有《惕若斋集》、《选粹集》等。

  • 虞姬

    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一说姓虞(在《汉书·项籍传》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记载)。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不详(一说今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溪村,一说今常熟虞山脚下虞溪村,一说今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逝世年龄正史并无记载,据野史记载,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仅28岁。

  • 毛纪

    毛纪(1463——1545),字维之,号鳌峰逸叟。掖县(今莱州市)人士,明代重臣,官至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他于成化年间乡试第一,登进士。弘治初,授检讨,累迁侍读。正德十二年,命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世宗即位,以定策功,加伯爵,不受。“大礼”议起,杨廷和等相继去职,遂为首辅。朝臣伏阙哭争,俱逮系,毛纪上疏乞宥,传旨切责,遂于嘉靖三年(1524)七月二十六日致仕。《明伦大典》成,追论夺官。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赠太保,谥文简。著有《密勿稿》、《辞荣录》、《联句私钞》、《归田杂识》、《鳌峰类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