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郑思肖生平

郑思肖生平介绍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查看郑思肖的诗词古文

七次迁居

  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

第一次迁居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
  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此年,郑思肖22岁。

第二次迁居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宋廷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

第三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的第三次迁居。

第四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诗文。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第五次迁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

第六次迁居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顕接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同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所“德祐”年号。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第七次迁居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有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郑思肖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78岁时“疾亟”,属其友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生平

  郑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所要画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郑思肖喜佛老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他能存世至今画的兰花及其少,现只存一幅《墨兰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述

  《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是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方见于世。而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井中奇书考》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史学的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 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80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心史》之一大奇,谓《心史》为奇书,不亦宜乎?

  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1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收有前2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内的《心史》1部,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纪事有与史不合的,或疑为后人假托。存世之画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郑思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猜你喜欢

  •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 周是修

    (1354—1402)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 姚察

    (533—606)隋吴兴武康人,字伯审。姚僧垣子。勤于学业,闻见渊博,为时人所推重。初仕南朝梁。陈宣帝太建初为通直散骑常侍。聘于北周,时沛国刘臻以《汉书》疑事十余条,往访求教。察皆引经据为之剖晰。刘臻以为名下定无虚士。使还,为陈宣帝、后主两朝所重,累迁吏部尚书。陈亡入隋,诏授秘书丞,袭父北绛郡公。诏撰梁、陈二代史。炀帝大业二年所撰史书未毕功,将卒,戒子思廉续成之。

  • 李孟

    (1255—1321)元潞州上党人,徙汉中,字道复,号秋谷。七岁能文,博学强记,通贯经史。世祖时累荐不就。成宗大德初,侍仁宗于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武宗之立,孟有策画功。仁宗嗣立,拜中书平章政事,力以国事为己任。以宋儒及许衡从祀孔庙,行科举取士之制。英宗即位,为铁木迭儿诬谤,降授侍讲学士。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益,知无不言,士无贵贱,贤者进拔。为文有奇气。卒谥文忠。有《秋谷集》。

  • 荀雍

    南朝宋颍川人,字道雍。官员外散骑郎。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璿之四人常随谢灵运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称之谓“四友”。

  • 凌廷堪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少赋异禀,读书一目十行,年幼家贫,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开始读书。稍长,工诗及骈散文,兼为长短句。仰慕其同乡江永、戴震学术,于是究心于经史。乾隆五十四年(1790)应江南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例授知县,自请改为教职,入选宁国府学教授。之后因其母丧到徽州,曾一度主讲敬亭、紫阳二书院,后因阮元聘请,为其子常生之师。晚年下肢瘫痪,毕力著述十余年。

  • 朱希晦

    温州乐清人。顺帝至正末隐居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称雁山三老。明初荐于朝,命未至而卒。有《云松巢集》。

  • 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崔邠

    崔邠(754—815),字处仁,清河武城人。祖佶,父陲,官卑。邠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贞元中授渭南尉。迁拾遗、补阙。常疏论裴延龄,为时所知。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至中书舍人,凡七年。又权知吏部选事。明年,为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赐以金紫。邠温裕沉密,尤敦清俭。上亦器重之。裴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兄弟同时奉朝请者四人,颇以孝敬怡睦闻。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阅《四部乐》于署,观者纵焉。邠自私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逢者回骑避之,衢路以为荣。居母忧,岁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时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简。

  • 罗元琦

    罗元琦,字用璞,号昆圃,石屏人。乾隆戊午举人,官陇西知县。有《兰陔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