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牛峤生平

牛峤生平介绍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查看牛峤的诗词古文

文学贡献

  牛峤博学能文,以歌诗著名当时,自称慕李贺长歌,作诗常加仿效。善制小令,其词莹艳缛丽,如女冠子“锦江烟水”、应天长“玉楼春望晴烟灭”、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等,内容与风格均与温庭筠相近。也有少数作品如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江城子“飞起郡城东”等,具有清俊之致。牛峤又是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他的梦江南二首“衔泥燕”、“红绣被”,一咏燕,一咏鸳鸯,对后世咏物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词存32首,收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十国春秋·前蜀》。自序云:“窃慕李长吉所为歌诗,辄效之。”今传于世。

  牛峤从小苦心写作,既追风初、盛唐诗人陈子昂、杜甫,也窃慕李长吉所为歌诗,辄效之(《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引峤集自序)。他之所以被词论家陈廷焯、王国维推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主要是因其词含蕴深厚,颇具内美,多传达女性的身心苦痛并能寄予深切同情。其指斥薄情郎的望江怨、曲传歌女隐恨的西溪子皆为名作,柳枝词五首尤见称于时,其一云: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稚龄舞女可叹可悲的人生遭际,体现着峤词咏物而不滞于物,感情沉挚又风致十足的重要特征。组词更漏子、感恩多数首同咏征人妇的伤离念远,书托燕,梦归家,觉来江月斜,满含哀怨之情。其词也咏边塞: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这首定西番意境完美,是词史上早期的声情并茂的边塞词之一,陆游誉其为盛唐遗音(《历代诗馀》卷一一三引)。与唐末五代蜀中的诗风相关,在取材、构思和用语上,牛峤词与李贺乐府《春怀引》和《苏小小墓》、《恼公》等相接近,其女冠子、菩萨蛮等描形拟态,与温庭筠词一致之处也多,所用十三调就都不出温词范围。不过牛峤词更像韦庄词那样,多用白描,并注重从民歌、民间词中汲取营养,如梦江南二首和鸳鸯排宝帐,豆祝词、愿语、问句,章法、取比和表述方式都接近民间词,词中还常有作决绝语而妙者(贺裳《皱水轩词筌》)。牛峤词在急弦促柱问有劲气暗转,感情充沛,色调明朗。他也以此成为花间派中根柢于风骚,涵泳于温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的典型花间派词人。

生平

牛峤(8487),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祖籍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中唐宰相牛僧孺之孙。他生逢乱世,中进士仅两年,黄巢起义军破长安。在动荡的僖宗朝历仕拾遗、补阙、尚书郎。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又避襄王李媪之乱,先流落吴越,后寄寓巴蜀,过着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般的飘荡生活。以东汉名臣袁安自许的牛峤忧国心切,却有志无时,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以后被西川节度使王建辟为判官。前蜀开国,仕秘书监,以给事中卒于成都。《郡斋读书志》说他博学有才,以歌诗著名。原有《牛峤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诗三首,见《全唐诗》、《全唐诗外编》。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

评价

牛峤做官比牛僧孺稍逊一畴,但也差不到哪儿去,从唐末至后蜀之初,他历任左拾遗、尚书郎、剑南西川节度判官、给事中等。牛峤承牛僧孺文学禀赋,也是一个大家,著有文集三十卷、诗歌三卷,其著作以词著名,风格似温庭筠,属“花间派”。唐末是中国“诗之盛”到“词之盛”的过渡时期,牛峤无疑也是促进这种历史大演绎的功臣之一,并在词发展成熟过程中,起了绵薄之力。

铁事典故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猜你喜欢

  • 周焯

    周焯,字月东,号七峰,天津人。拔贡。有《卜砚山房诗钞》。

  • 朱之才

    朱之才(约公元一一一五年前后在世)字师美,洛西三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金建国初前后在世。宋崇宁间(公元一一o四年左右)登第。入齐为谏官,坐直言黜为泗水令。尊乞闲退寓嵫阳,自号庆霖居士。之才工诗,有霖堂集《中州集》传於世。

  • 严忠济

    严忠济(?——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长清(今属山东省)人。严实之子。元太宗时袭父职为东平路行军万户。从元世祖攻宋,有战功。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授中书左丞,行江浙省事。其人仪表不凡,长于骑射,袭父职任东平路行军万户。元世祖忽必烈攻宋,忠济奉诏率兵进军,所战多捷。人千其威权太盛,被召还京。他治理东平时,让当地豪绅代属下和百姓缴纳所欠赋税。卸职后,豪绅们向他讨债,忽必烈听后为他偿还。至元二十三年,特授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浙江省事。因年老,辞不就。能曲,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首。

  • 邹希衍

    邹希衍,馀干(今属江西)人。元明观道士。仁宗天圣间遇吴人张台符授以丹术,四十年不置枕席,年九十而化(清康熙《馀干县志》卷一○)。

  • 邹若媛

    邹若媛,字亦南,无锡人。适诸生朱汝纶,少工吟咏,殁后,婿秦小岘梓其遗集曰《亦南庐小稿》。

  • 朱希晦

    温州乐清人。顺帝至正末隐居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称雁山三老。明初荐于朝,命未至而卒。有《云松巢集》。

  • 杨立斋

    [元](约公元一三三0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工曲,太和正音谱评为“如风烟花柳。”尝见杨玉娥唱商道的双渐小卿,因作鹧鸪天及哨遍以咏之,今存太平乐府中。

  • 刘希夷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 朱景阳

    朱景阳,一作景旸,字仲舒,萍乡(今属江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至和二年(一○五五),官屯田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仕至职方郎中。英宗治平中致仕。事见清同治《萍乡县志》卷一○。

  • 赵长卿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