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齐之鸾生平

齐之鸾生平介绍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11年)29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齐之鸾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查看齐之鸾的诗词古文

生平

  之鸾9岁时读私塾。一日,同乡前辈袁太仆来访,恰值塾师外出,塾中学童见袁都惊恐逃散,只有之鸾端坐不动,伏案读书。袁太仆笑道:“客人来不理会,未免不礼貌吧!”之鸾回答说:“老师教导我读书,没有嘱咐我接待客人。”袁太仆大加赏识,后以女儿嫁之。

  之鸾在任刑部给事中期间,直言敢谏。正德十一年,武宗受权奸煽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宫市馆舍,供君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认为:身为天子,岂能乱政?他极力上疏,剖陈其弊,武宗遂止。中官马永成生前即为其兄弟子侄谋官争禄,对皇上百般献媚,死后武宗欲授其家族官爵达90人。之鸾上疏直语:“成何功?岂能恩滥至此,臣恐天下闻而解体。”因此,封授未果。宁王朱宸濠,自恃皇族仗势骄横,蓄意谋反,造龙舟于江南,邀武宗驾临,图谋弑君篡位;之鸾同御史肖淮力谏,揭穿其阴谋,阻武宗南巡。正德十四年,宸濠果然举兵反叛。武宗令张忠、许泰领禁军征讨,派之鸾随军纪录战功。张、许尚未到赣州,宸濠即已被江西巡抚王守仁击溃俘获。当时张忠等佞臣因妒忌王守仁独得大功,想夺其功劳,令之鸾为其记功,之鸾不肯。张忠等百般威逼,之鸾说:“江西守臣有功不记,却滥记无功的权贵,如何向黎民百姓交待?我宁愿丢官,也不枉法。”张、许二人在搜捕朱宸濠逆党时,株连无辜甚多,之鸾多方为之开释,并向朝廷上疏,备陈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请减免田租,停派夫役,宽赦旧欠,获得武宗批准。平乱后,武宗迷恋江南,游山玩水,不思返都,他屡请驾回宫,并作《回銮赋》以谏。又劾许泰与尚书王宪依附太监江彬,结党营私,应当罢免;武宗宠幸二人,之鸾反遭遣责。江彬又利用当时诸将要夺王守仁平叛之功,被之鸾严词拒绝而不得的怨恨心理,多方向武宗诬控之鸾,终未得逞。

  武宗死,世宗立,改年号为嘉靖元年(1522年)。之鸾上疏揭发太监弄权,蒙蔽武宗,损害朝廷利益,建议世宗广开言路,起用正人,罢黜奸佞,并极力指陈前朝的积弊。世宗虽心知所言是实,但因初即位,一时未能拨乱反正。之鸾终因忤触权贵,降职出任崇德丞,又先后改任长兴令、青州同知。因母逝,回籍奔丧,后转任南京刑部郎中。嘉靖八年,改任陕西宁夏佥事。时关内大旱,灾民苦不堪言,他关心民之疾苦,并上报皇帝。

  宁夏是古代北方边防,从红山堡的黑水沟到定边的南山口、花马池一线,原有堡垒,因年久倒塌。该地是砂碛区,少土缺水,先后驻守官员,都因修不好城堡犯罪丢官。之鸾当初任佥事时,曾因这事劾过王琼,现王琼任总兵镇守榆林,他调任后正是王的下属。王要报旧怨,特向朝廷荐之鸾负责在花马池建城堡,以此来刁难之鸾。之鸾慨然接受,勘好地势,便带领军工先行抛沙,深挖丈余,得到粘土;同时于百里外山下开凿泉水,用木枧引水到工地,供工程使用。原限5个月完工,只施工3个月,即将城堡筑牢,并让功给王琼。王琼由衷地佩服。从此,宁夏一带边境,有坚固城堡做屏障,边防的安全得以确保。巡抚胡东皋,赞赏其才能,向朝廷推荐之鸾接替自己的职务。

  此后,齐之鸾从宁夏还京,调任河南省副使,并兼任该省提学副使。不久,改任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后又被召回任顺天府丞,未及动身,境内发生盗乱,留下镇抚。平息后,提升为河南按察使,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任上,时年52岁,卒后列入乡贤祠奉祀。

  齐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对桐城派的兴起有先导作用。姚莹在《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钱澄之)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他的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诗祖。

猜你喜欢

  • 鲍泉

    鲍泉,字润岳,东海人也。父几,字景玄。家贫,以母老诣吏部尚书王亮干禄,亮一见嗟赏,举为舂陵令。后为明山宾所荐,为太常丞。以外兄傅昭为太常,依制缌服不得相临,改为尚书郎,终于湘东王谘议参军。

  • 窦常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节度参谋,后历泉州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诗入《窦氏联珠集》,《全唐诗》存诗26首。与其兄弟牟、群、庠和巩并称“五窦”。

  • 胡旦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续雪谷

    生谇不详,宋朝诗人,有作品三首。

  • 柯九思

    (1290—1343)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 茅坤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 吴涛

    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下选的《绝句》便是吴沆的《环溪诗话》存录的。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其中以《绝句》广为流传。

  •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