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魏大中生平

魏大中生平介绍

魏大中(1575~1625.8.28),字孔时,号廓园,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家酷贫,读书砥励品行,从师高攀龙。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官行人。>>查看魏大中的诗词古文

生平

  魏大中(1575—1625),字孔时,号廓园,嘉善迁北区(今嘉善大舜乡)南早滨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礼、户、吏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自幼家贫,读书砥行,师事谢应祥、高攀龙。登第后仍敝衣冠,夫人织素如故。举发贿赂,馈者无敢及门。奉敕封代藩,拒收馈金,说:“此番须令知中原有不受金钱之人。”又拒福王处赠银500两,并书谏福王资助边饷。返故里,闻士民苦于“兑运法”,上书浙江巡抚,痛陈其中奸弊,致调整漕税,民稍苏一二。为人狷介刚毅,有澄清天下之志。天启元年(1621)疏奏杨镐等罪“宜置重辟”;上两疏劾大学士沈漼,语侵魏忠贤和客氏。及议“红丸案”,力请诛方从哲、崔文升、李可灼,并追论郑国泰陷害东宫太子罪。杨涟疏劾魏忠贤,大中亦上《击逆珰疏》;大学士魏广微与魏忠贤表里为奸,魏大中屡次参劾。持议峻切,邪党侧目,奸人谗嫉。

  天启四年(1624),魏广微指使亲信陈九畴弹劾魏大中,遂被贬三级外放。后于十月南返故里,未及半载,阉党又矫旨逮捕汪文言,刑逼汪文言诬陷魏大中受杨镐等人贿金3000两。天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魏大中蒙冤被逮,数千士民一路号泣追随,大中与士民从容告别。舟过锡山,业师高攀龙来别,叮咛当不辱臣节。六月入北镇抚司监,惨遭酷刑,自知难免一死,留《临危遗书》,嘱家人安贫、勤读、积德、患难相守。七月二十六日,与杨涟、左光斗同死于狱中。著有《藏密斋集》。

子嗣

  长子魏学洢,字子敬,嘉善县有名的秀才,七岁能诗。

  次子魏学濂,字子一,号内斋,一作容斋,崇祯十六年进士,擢庶吉士,明亡后先降李自成,不久又羞愧自缢。平生擅画山水,兼工花鸟。

轶事

  史可法曾写过《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此文一直被收入中学课本),写到左光斗受酷刑而坚贞不屈的事,从中也可知魏大中的情况。

  魏大中在家乡被逮捕,当时,数千乡亲不顾安危哭送。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哭着要随父同行,魏大中说:“覆巢焉有完卵耶?父子俱碎,无为也。”魏学洢泣血号呼,随牢车北上。诡称家童,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魏忠贤矫旨下令,对6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3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51岁。魏大中被害死后,魏学洢“匍匐饮血,扶榇而归”。

  魏大中死后,追赃行动未止,魏学洢因此被下浙江监狱。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视死如归。这一年,病死狱中,死时29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父子两人在文学等方面也很有造诣。

  魏大中今存《藏密斋集》24卷,收其诗文。子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作家。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一生没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收入《四库全书》,中学课本中曾有《核舟记》一文,即是他的作品。

  至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为魏大中平反昭雪,表彰父子忠孝节烈。魏大中的另一儿子魏学濂在父兄受冤而死后,承担事母养弟的重任,并为父兄伸冤,后在崇祯朝为官,李自成打进北京,他自缢而死。

  魏氏一门,儒雅秀气而又忠烈激越,文质彬彬而又热烈如火,虚怀若谷而又博大精深,精致细腻而又大气豪迈。在文化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其子侄后代中,魏学洙、魏学渠、魏允枚、魏允木冉、魏允札、魏允桓等也都是诗人词人。可谓一门忠烈,一门儒雅。

魏墓

  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倒台,谢应祥及嘉善县父老乡亲陪魏大中之子魏学濂刺血上《痛陈家难疏》,诉说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崇祯皇帝为魏大中平反昭雪,表彰父子忠孝节烈,魏大中被追赠为太常寺卿,谥“忠节”,予祭葬;大中长子魏学洢配祭附葬,私谥“孝烈”。在县城中敕建忠孝祠特祀,恩师谢应祥及二子谢琛一、谢元一和其他东林党人士均题记,后又于祠前沿街建“忠臣孝子”牌坊,邑人称为魏家祠堂、魏家牌楼。魏家祠坊屡经修葺,在明清两代嘉善县境内68个坊中建筑最为考究。民国26年(1937)11月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原址即今魏塘中山路嘉善影剧院。

功绩

  魏大中为官时正值黑暗的天启年间,大阉魏忠贤把握朝政,大多数官员投靠魏忠贤,但魏大中与杨链、左光斗等一起坚持揭露魏忠贤的罪恶。

  魏忠贤恨之入骨,伪造皇帝旨意,污蔑魏大中等“受贿”,把他们抓起来,“酷刑拷审,血肉狼藉”,又指使狱卒将他们击死。

猜你喜欢

  • 陈璚

    陈璚(1440—1506)字玉汝,号诚斋,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官庶吉士、给事中、南京左副都御史。博学工诗,尝与杜琼、陈颀等合纂府志,有《成斋集》。

  • 阿克敦

    阿克敦(1685—1756),章佳氏,字仲和,一字立恒,又字恒岩。满洲正蓝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以学问优,殿试有声名,授侍讲学士。雍正时,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乾隆时官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勤,有《德荫堂集》。

  •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 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 张正元

    张正元(1801--1856),字乃起,号贞甫,清代屏南县漈头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联捷中式文进士,为屏南分治后第一位中式文进士,与叔张方车(中举后改名张方矩)被时人誉为“一门两进士”、“叔侄同进士”,漈头村成为屏南四大书乡之首。著有“万青堂”时文行世,晚年尤好吟咏,其为诗专主性灵,惜失燹之后,遗稿散失,今其所存者仅什之二三焉。

  • 朱之弼

    (1621—1687)顺天大兴人,字右君,号幼庵。顺治三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转工科。以敢言称,一年中四迁至户部侍郎。康熙间累官工部尚书。

  • 董国华

    董国华(1773-1850)清代官员、诗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荣若,号琴南。 曾《竹汀居士年谱续编》,董氏曾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紫阳书院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自号清闲居士,又号绿溪渔隐,道光间官至广东雷琼道。致仕归,历主云间书院,紫阳书院讲习,工诗文,词尤婉约。有《云寿堂文集》、《诗集》、《词钞》、《绿溪笔谈》、《海南笔记》等。

  • 刘子玄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 穆修

    穆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汶阳(今属山东汶上)人。后居蔡州(今河南汝阳)。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刻印韩愈和柳宗元文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中,赐进士出身。初任泰州司理参军,以负才寡合,被诬贬池州。后为颍州、蔡州文学参军,徒居蔡州。性刚介,好议论时弊,诋斥权贵。不满五代以来及西昆体的靡丽文风,继柳开之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至镂刻刊印韩柳集,亲自鬻书于开封相国寺。对尹洙、苏舜钦、欧阳修均有较大影响。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著有《穆参军集》。

  • 范凤翼

    (公元一五九六年前后在世)字异羽,通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