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曹松生平

曹松生平介绍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查看曹松的诗词古文

生平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

猜你喜欢

  • 李延年

    李延年,西汉音乐家,生年不详。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负责饲养宫中的狗,后因擅长音律,故颇得武帝喜爱。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入宫,称李夫人。后因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刘髆,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协律都尉”,负责管理皇宫的乐器,极得武帝宠幸,“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李夫人去世后,爱弛,太初年间,因弟弟李季奸乱后宫,汉武帝下诏灭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

  • 陈祜

    陈祜(1222——1277),一名陈天祜,字庆甫(庆父),号节斋。元赵州宁晋(今宁晋县)人,寓居洛阳。早年家贫,刻苦读书,遂通经史,能诗文。元宪宗时任河南府总管。元世祖至元二年,改南京路至中、至元六年在山东提刑按察使任上,忤权臣阿合马,除佥中兴行省事。至元十三年授南京路总管,次年升浙东宣慰使,遇盗被害。谥忠定。据王袆《王安国小传》,新昌县民娄覃“执玉山险辟”作乱,陈祜为他们所杀。陈祜死后,行省右丞史弼领兵进击玉山,娄覃为东阳人王安国擒获。陈祜在山东单父琴台题诗并刻石,当时影响颇大。所著《节斋集》,未见传本。清代钱熙彦《元诗选补遗》编录其诗11首。

  • 李逢吉

    李逢吉(758-835年),字虚舟,陇西姑臧(今甘肃省陇西县)。唐朝中期宰相。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出身,擢进士及第,累拜左拾遗。唐宪宗即位,授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品性忌刻,险谲多端。排挤名臣裴度,结交权阄王守澄,成为牛李党争中“牛党”代表人物,累官尚书右仆射,封凉国公。唐敬宗即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太子太师为东都留守。唐文宗即位,从子李训得势,召为尚书左仆射,足疾不行,遂以司徒致仕。太和九年,卒,时年七十八,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 殷济

    代宗、德宗时人。曾入北庭节度使幕府。北庭陷蕃前后,被吐蕃所俘。敦煌遗书伯三八一二收其诗14首,多为陷蕃前后作,诗意伤感凄凉。事迹据其诗推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董德元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南宋恩榜状元。生于绍圣三年(1096)。累试不第,特奏补文学。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举,殿试时欲点为第一,以有官之故,改为进士第二名,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宰相)职权。[1] 秦桧死,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被论落职。隆兴元年(1163)卒,年六十八。

  • 方仲谋

    淳安人,字公辅。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累官殿中丞。工诗。有《雉山集》。

  • 高明

    高明(约1305~约1371)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 柯九思

    (1290—1343)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 马士琪

    马士琪(?—1719)清代女诗人。字韫雪,四川省西充县人,马廷用玄孙女,自幼从父亲马云锦就读,后随父亲宦游江南大地。马士琪喜诗好文,精于诗,推崇杜甫、陆游,诗稿为其父宦朋传抄,咸相推重,十四岁便蜚声诗坛。

  • 正岩

    字豁堂,浙江仁和人。著有《同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