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李贞生平

李贞生平介绍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第八子,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查看李贞的诗词古文

生平

封爵变迁

  贞观五年(631年),李贞封汉王,贞观七年(633年),任徐州都督。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原王,旋改封越王,任扬州都督,实封八百户。贞观十七年(643年),任相州刺史,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加满千户。就在这一年,父亲唐太宗逝世,九弟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永徽元年(650年),任左卫大将军。永徽四年(653年),徙任安州都督,咸亨年间(670—674年),再任相州刺史。 李贞好武,长于骑射;好学,兼涉文史,有行政能力。皇族中与十弟纪王李慎齐名,当世唐代百姓尊称他们:“纪、越”。但李贞听信小人谗言,有正直官僚被贬退,又纵容僮仆欺侮所部的官民。

起兵反武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就是唐中宗,命李贞为太子太傅。实权掌握在皇太后武则天的手中。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为皇帝,李贞转任豫州刺史。武则天成为实际的女皇,大肆为武氏家族加官进爵,这使李氏皇族怀疑武则天要取代李唐,并屠杀李氏皇族。这些李氏皇族主要有李贞、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以上唐高祖之子、李贞叔父)、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撰、李元轨的儿子江都王李绪、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虢王李凤的儿子东莞郡公李融和李贞的儿子琅琊王李冲。他们一起谋划共同反抗武则天。

  武则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后,召集宗室聚集于东都洛阳,在洛水举行祭神仪式。李贞等诸王害怕武则天就此将他们诛杀,于是开始积极行动。

  首先,黄国公李撰伪造唐睿宗李旦给李冲下的诏书,说:“朕被幽禁,诸王应该各自发兵救我。”李冲又伪造皇帝用玺印密封的书信说:“神皇打算将李氏的国家交给武氏。”

  然而,在诸王约定共同起兵的时间之前,垂拱四年(688年)9月16日,李冲召集长史萧德琮等,命令他们招募兵卒,同时分别告知韩、霍、鲁、越各王,以及贝州刺史纪王李慎,让他们各自起兵,共同向神都进发。武则天得知后,任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讨伐他们。

  但只有李贞起兵了,其他诸王都没有准备充分,而迟疑不决。李贞通知他姑母常乐公主和姑父寿州刺史赵瑰,常乐公主表示支持李贞。不过,李贞只有属下裴守德和他一心,他把女儿良乡县主嫁给了裴守德,将他当做心腹对待。

兵败被杀

  李贞很快占有上蔡,武则天任命左豹韬卫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人讨伐他,又命张光辅为诸军节度。武则天削除李贞、李冲在皇族名册中的名字,改姓虺氏。

  李贞听说李冲失败,本想捆绑自己到皇宫前请罪,正遇上他所任命的新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勇士二千余人,李贞便向大家宣告说:“琅琊王已攻破魏、相等数州,有兵二十万,很快就要到达这里了。”又征发豫州属下各县兵共五千人,分为五营,指派汝南县丞裴守德等率领,任命九品以上官员五百余人。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受胁迫的,没有斗志,只有裴守德与他同谋,李贞将女儿嫁给他,任命他为大将军,结为亲信。李贞让道士、和尚诵经以祈求事情成功,身边的人及战士都佩带避免兵器伤害的神符。麴崇裕等军到达豫州城东四十里,李贞派遣小儿子李规及裴守德迎战,结果溃败而回。李贞大惊,闭门自守。麴崇裕等到达城下,身边的人对李贞说:“您难道可以坐着等待被杀被污辱!”于是李贞退回官邸,服毒自杀。李规缢杀其母,然后自缢;良乡县主、裴守德也自缢。

  李贞、李规、裴守德及他们的妻子都自杀。他们与李冲都在东都皇宫门前阙楼下被悬首示众。麹崇裕斩李贞、李规父子及裴守德之首,传首东都,枭于阙下。

死后复爵

  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敬晖等奏李冲父子死于社稷,请复爵土,唐中宗恢复了李贞的李姓和族籍,但恢复爵位遭到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反对。

  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并指派许王李素节之子李琳嗣越王位。琳薨,爵不传。李贞最幼子李珍子的后代流岭南,数世不能归。开成年间,后代孙女女道士李元真带着四世灵柩北还,求祔越王的坟墓。唐文宗诏嘉悯,敕宗正寺、京兆府为访其兆,非陪陵者听葬。

后世遗址

  唐代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楼高10丈,历经三载建成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列“中国唐代四大名楼”。

  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所建,李贞曾上奏于唐高宗李治,强调奉命镇守大西南,守边关、扬天威、布帝德,让绵州百姓可朝夕望阙叩拜,倍沾唐天子隆恩。为壮大唐之山河,他建王府、修高楼,扩建州城和军队。高宗拨给国库银两,由李贞督建。

  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陆游等历代名人登越王楼后曾留下诗篇156首,宋、元、明、清历代画家也多有描绘越王楼的精美画卷。
但于唐末宋初,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明代亦重建过一次,但明代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越王楼于四川绵州重建,作为观光。

墓葬发现

  李贞墓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公社兴隆村以东。该墓为昭陵陪葬墓之一,南临泔河,北有公路通过,再北向约十公里,即九嵕山太宗昭陵。1972年9月16日,陕西醴泉县县政府对该墓进行发掘考察。

家庭成员

父母

  父:唐太宗李世民

  母:燕德妃

  某氏,垂拱四年九月十一日(688年10月10日)被杀

  李冲

  李洽

  李温

  李蒨,垂拱四年卒

  李规,垂拱四年九月十一日(688年10月10日)被杀

  李珍子,第六子。曾孙女女道士李玄真,《旧唐书·列女传》有载

  良乡县主,嫁汝阳县丞裴守德

  第五女余姚县主(仪凤二年(677年)—开元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734年11月27日)),嫁正议大夫行太子家令借紫金鱼袋上柱国慕容嘉

猜你喜欢

  • 周端臣

    周端臣,宋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寓临安。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其曾经“御前应制”。后出仕,未十年而卒(释斯植《采芝集·挽周彦良》“白首功成未年”)。其词作今存九首,内容多为伤春、怨别,其中有四首“西湖”词。亦能诗,《诗家鼎脔》及《宋诗纪事》收其诗九首。有《葵窗词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三辑有其诗一卷。
    周端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后集》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 赵岐

    (约108—201)东汉京兆长陵人,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初仕州郡,以廉直疾恶,为人忌惮。桓帝永兴二年辟司空掾。历皮氏长、京兆尹功曹等职。因贬议宦官唐衡,家属宗亲皆遭杀害。避祸变姓名,卖饼于北海。衡死乃出,三府并辟,拜并州刺史,坐党事免。灵帝时复遭党锢十余年。献帝时征拜议郎,迁太常。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

  • 郑日章

    郑日章,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生平不详。以下诗作收录于徐宗干编,海东书院刊印之《瀛州校士录》。

  • 徐珩

    高宗时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

  • 张孜

    张孜,开封人。母微时生孜,后入宫乳悼献太子。孜方在襁褓,真宗以付内侍张景宗曰:“此儿貌厚,汝谨视之。”景宗遂养以为子。荫补三班奉职、给事春坊司,转殿直。

  • 张在瑗

    张在瑗,字蘧度。顺德人。希载玄孙。鼎革后,杜门不出。著有《绿树山房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 秦韬玉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 刘遵

    (?—535)南朝梁彭城人,字孝陵。刘孺弟。起家著作郎。为晋安王萧纲记室。梁武帝中大通三年,纲立为皇太子,除中庶子,恩宠为时辈莫及。

  • 苏天爵

    苏天爵(1294年-1352年),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之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藏书万卷的望族。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延祐四年(1317年)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红巾军起义,奉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岁。

  • 周浩

    周洁,或作周浩,与钟嗣成同时代人。生平不详。其散曲仅存一首,为赞钟氏《录鬼簿》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