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郑虔生平

郑虔生平介绍

郑虔(691—759),字趋庭,又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〇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郑虔学富五车,精通经史,书画成就卓然一家,传略广泛见诸于《辞海》、《辞源》等辞书,以及历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查看郑虔的诗词古文

生平

  他出身的荥阳郑氏家族,史称“累数世而屡显,终唐之世而不绝”,“簪缨门第,诗礼传家”。少时即聪颖好学,资质超众,弱冠时,举进士不第,困居长安慈恩寺,学书无钱买纸,见寺内有柿叶数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红叶肄书,天长日久,竟将数屋柿叶练完,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开元始(约714),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为东宫椽属,专掌薄书事务,位任轻,却因才学出众,见赏于宰相苏颋,“临以忘年之契”。后仕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中,任协律郎,正八品上,掌“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为宫廷文艺总管,公务之余集缀当朝异闻,初成草稿八十余卷,不幸遭人诬告“私撰国史”,仓惶焚稿,因罪外贬十年。

少时

  郑虔出身的荥阳郑氏家族,史称“累数世而屡显,终唐之世而不绝”,“簪缨门第,诗礼传家”。少时即聪颖好学,资质超众,弱冠时,举进士不第,困居长安慈恩寺,学书无钱买纸,见寺内有柿叶数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红叶肄书,天长日久,竟将数屋柿叶练完,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开元始(约714年),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为东宫椽属,专掌薄书事务,位任轻,却因才学出众,见赏于宰相苏颋,“临以忘年之契”。后仕左监门录事参军。

外任做官

  开元中,任协律郎,正八品上,掌“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为宫廷文艺总管,公务之余集缀当朝异闻,初成草稿八十余卷,不幸遭人诬告“私撰国史”,仓惶焚稿,因罪外贬十年。

  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李隆基爱其才,召还京师,然不了了之。

  九年,虔自作山水画一幅,并自题诗献上,玄宗大加赞赏,御署“郑虔三绝”,并特置广文馆于最高学府国子监,诏授首任博士,从此扬名天下,史称“名士”、“高士”,时号郑广文。

  天宝十三载(754年),迁著作郎,从五品上,掌撰朝廷碑志、祝文、祭文等。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文武百官被掳去洛阳,安禄山伪授水部郎中之职,虔托病未就,潜以密章致肃宗,以表忠心。

  安史之乱平息后,却以三等罪流贬台州司户参军。在长安期间,郑虔与杜甫一见如故,常饮酒唱和,遂成莫逆。杜甫敬佩有加,尊称“郑老”、“老画师”,写有《何将军山林十首》、《醉时歌》、《送郑十八虔》等名诗。那时郑虔知识已臻于融会贯通境地,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除创作大量诗歌外,还写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会粹》等截然不同学科的专著,并在长安等地遍留水墨、水山画、壁画、人物画和书法等作品,备受世人推崇。

  郑虔的书画墨宝尤为后代皇室及达官贵人所珍藏,历代美术史家认为郑虔与王维一样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开创者,草书成就可与张旭媲美,高于怀素。

赴台州

  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腊月,郑虔以老弱残身,长途跋涉来到台州。时“台州地阔海冥冥”地处荒僻,文风未开,虔衣冠言动,不同时俗,有诗曰:“一州人怪郑若齐,郑若齐怪一州人。”虔自叹:“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继又自勉:孔子虽泽加天下,犹有阳春照不到阴崖,“夫君子过者化”,我今谪此,当有教化之责。遂大阐文教,以地方官员身份首办官学,选民间优秀子弟教之,“大而冠婚丧祭之礼,少而升降揖逊之仪,莫不身帅之”,一时郡城“弦诵之声不绝于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焉。”(参见《台州府志》、《临海县志稿》)。

  郑虔当年设帐授徒的地点,就在唐台州司户衙门里,即所居地。宋《嘉定赤城志·坊巷》:“户曹巷,在州东一里,以唐郑虔为户曹日居此,故名。”又《祠庙门》:“郑户曹祠,在州东一里户曹巷。祀唐郑虔,巷盖其所居地。俗讹为兴福将军。”民国《临海县志》卷十一《郑户曹祠》条、《郑虔宅》条,均有同样记载。经过郑虔的人文一脉,薪尽火传,至北宋,台州官府倡办教育事业明显发展。

  康定二年(1041年)知台州州军事李防于州治后建州学,庙学合一,是为州学之始;景佑四年(1037年)临海县令范师道于先圣庙建县学其他各县先后即庙建县学。

  南宋时,理学大家朱熹讲学临海、黄岩等地,至台州列为辅郡,台州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嘉泰元年(1201年)“举进士者逾七千”,(《临海墓志集录》)已有“小邹鲁”之称。景定三年(1262年),台州有县以上书院 12处,成了浙东学派的策源地之一。《临海县志稿宅第》引《舆地纪胜》和《辍耕录》载:元,集贤院待制黄岩人周仁荣,在郑虔故,宅原址建义塾,曾出土有落款的砚台两方,识为原故物,遂名义塾为“双砚堂”。

  至治元年状元泰不华是双砚堂学生,蒙古人,随父居台,曾仕台州路达鲁花赤。

建学堂

  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北固山麓建广文书院,继称孝廉堂,后改额三台书院,设孝廉、五贡等课,奉祀广文先生,供考生参拜,清末民初,移至府学宫东南隅;民国时,三台书院改名台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学,经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台州第一名校——台州中学。

  上元至宝应年间(760年~862年),肃宗、代宗多次下诏“大赦天下”,左降官及流人“释放”或“还之”。郑虔欲归长安,台人恳留。一日虔与弟子林元籍等游于西郊八叠岭脚,见笋出石旁,出对曰:“石压笋斜出,”林元籍应曰:“谷阴花后开。”教化如此有效!虔大为惊喜,遂留台不归,此村命名“留贤”至今。

  上元二年(761年)虔有《进表》上皇帝,恳辞复仕,愿遁迹林泉。

  宝应元年(762年)袁晁农民军一度攻陷台州等浙江州县,虔暂避宁海亭旁丹丘寺,留诗五首。广德二年(764年)郑虔殁,台人以礼葬于城东三十里白石金鸡山。为颂公之德,不忘启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以官名地。唐宋有户曹巷、户曹祠、留贤村,元有双砚堂(砚为虔故物),明清有广文祠、广文坊、若齐巷,近现代有广文坊井、广文路等。

猜你喜欢

  • 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冉琇

    (?—1262)金元间琅琊人,字温季。好纵横谈。为李璮客,璮欲叛蒙古,琇止之,璮不听,乃南走渡江,闻璮灭,东向痛哭自刎。

  • 林谏

    谏字格非,青田人。官至兵部侍郎。

  • 黄文德

    文德,汴中人,号尚文子。

  • 杨显之

    杨显之,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生卒生不详,约与关汉卿同时,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杨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因被誉为"杨补丁"。在元初杂剧作家中,他年辈较长,有威望。散曲作家王元鼎尊他为师叔,他与艺人们来往也较密切,著名演员顺时秀称他为伯父。

  • 宗圣垣

    浙江会稽人,字芥帆。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历官雷州知府。工诗,与袁枚、蒋士铨深相契合。有《九曲山房诗文集》。

  • 周焯

    周焯,字月东,号七峰,天津人。拔贡。有《卜砚山房诗钞》。

  • 郑大枢

     郑大枢,台湾县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例贡。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 金德淑

    金德淑,宋旧宫人。至北后适章丘李生。存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