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裴光庭生平

裴光庭生平介绍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升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查看裴光庭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裴光庭虽然幼年丧父,但因母亲厍狄氏深受武则天的宠信,得以累迁至太常丞。唐睿宗年间,裴光庭因是梁王武三思的女婿,被贬为郢州司马。

累职升迁

  唐玄宗开元年间,裴光庭历任右率府中郎将、司门郎中、兵部郎中。他沉默寡言,不善交游,但工作严谨,受到时人的推崇。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中书令张说担心夷狄会趁机入侵,欲加强边防军备。裴光庭表示反对,认为有违封禅本意,会使封禅之举名不副实。他道:“夷狄之中,突厥实力最强,也有与我大唐修好之意。若遣使赴突厥,让其派人参加封禅之行,必会欣然从命。突厥若来,诸蕃君主必相继而来。到时我们就算偃旗息鼓,也能高枕无忧。”张说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改任他为鸿胪少卿。东封结束后,裴光庭升任兵部侍郎。

担任宰相

  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又改任黄门侍郎。当时,宇文融因善于敛财,被罢去宰相之职。唐玄宗鉴于朝廷财政困难,对宰相道:“如今国库用度不足,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裴光庭无言以对。他担心宇文融被起用,便行使御史大夫职权,弹劾宇文融交游朋党,并称其子贪赃受贿。宇文融最终被贬到平乐县(在今广西)。

  开元十八年(730年),裴光庭升任侍中,兼吏部尚书,并加弘文馆学士。他撰写《瑶山往则》、《维城前轨》各一卷,对玄宗加以讽谏。唐玄宗下诏褒奖,赐绢帛五百匹,并命皇太子李瑛在光顺门接见裴光庭。裴光庭还引荐李融、张琪、司马利宾等人入值弘文馆,打算按照左传的体制编写《续春秋经传》,并请玄宗撰经。但《续春秋经传》最终未能完成。

  开元十九年(731年),吐蕃遣使入朝,以金城公主的名义求取《诗经》、《春秋》、《礼记》。秘书正字于休烈上疏反对:“东平王刘宇是汉成帝的亲弟弟,他求取《史记》、《诸子》,成帝尚且不给,何况吐蕃是我大唐之仇敌。若授以经典,使其知用兵韬略,变得更加狡诈,会对中国不利。”唐玄宗与宰相商议,裴光庭道:“正因吐蕃愚昧顽固,方要赐以诗书,让他们受到教化。于休烈在书籍之中只看到权略变诈,却没有看到忠信礼义。”唐玄宗遂将典籍赏赐吐蕃。

病逝任上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光庭与中书令萧嵩分统南衙左右厢兵。同年十一月,裴光庭随唐玄宗祭祀后土,加授光禄大夫,封正平县男。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唐玄宗废朝三日,追赠他为太师,命张九龄为他撰写神道碑文。太常博士孙琬建议给裴光庭定谥号为克(一作克平),但玄宗却赐谥忠献。

主要成就

  裴光庭任相期间,提出了新的用人制度,以资历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称为“循资格”。

  唐朝初年,吏部都以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有才能的破格提拔,没有才能的只能长期担任低职小吏,甚至有的人取得做官资格二十年之久也没有得到任何官职。裴光庭拜相后,进献《循资格》,提出选用各级官吏,以年资为擢用官吏的条件,不论有无才能,资历满后就可升官。

  《循资格》对于各种官职的任职年限和晋级方式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只要不犯错误,都会有升无降。这让因才能平庸而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官员欣喜不已,纷纷称其为“圣书”,但才俊之士却无不怨叹。裴光庭去世后,“循资格”被中书令萧嵩叫停,他所提拔的官吏也都被罢为外职。

轶事典故

  裴光庭担任宰相时,兼任吏部尚书,让门下主事阎麟之主掌选官事务。凡是阎麟之裁决的,裴光庭都会同意。时人都称“麟之口,光庭手”,意思是说阎麟之一开口说出意见,裴光庭就会下笔批准。

家庭成员

父亲:裴行俭,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累赠至太尉。

母亲:厍狄氏,曾拜御正(女官名),封华阳夫人,后进封晋国夫人。

妻子:武氏,武三思之女,曾与李林甫有私情。

儿子:裴稹,历任起居郎、祠部员外郎。

猜你喜欢

  • 朱熙载

    朱熙载(一一二五~?),字舜咨,一字尧臣,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二十四(《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调衢州推官。二十九年,为武学博士。三十年,由太常博士罢职。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一、一八五,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七。

  • 赵奕

    湖州人,字仲光,号西斋。赵孟頫子。不乐仕进,晚居吴兴与昆山,日以诗酒自娱。善画,工真行草书。

  • 朱廷鉴

    朱廷鉴(1693-1745),字夔一,号香雪,清无锡人。贡生。,官武临县丞。有咏锡山古迹诗一卷,名《香雪斋集》。

  • 志勤

    生卒年不详。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禅宗僧侣,约生活于晚唐。嗣沩山灵祐。因居福州灵云院,世称灵云和尚。《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皆有传。上二书录存志勤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郑露

    郑露(748年—818年)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莆田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年)三月十五日辰时。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举明经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至莆田,在南湖山祖坟侧创建了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

  • 沈宁

    人。善画松石山水,有格律。师张璪。

  • 姚察

    (533—606)隋吴兴武康人,字伯审。姚僧垣子。勤于学业,闻见渊博,为时人所推重。初仕南朝梁。陈宣帝太建初为通直散骑常侍。聘于北周,时沛国刘臻以《汉书》疑事十余条,往访求教。察皆引经据为之剖晰。刘臻以为名下定无虚士。使还,为陈宣帝、后主两朝所重,累迁吏部尚书。陈亡入隋,诏授秘书丞,袭父北绛郡公。诏撰梁、陈二代史。炀帝大业二年所撰史书未毕功,将卒,戒子思廉续成之。

  • 虞搆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周人骥

    周人骥,字芷囊,号莲峰,天津人。雍正丁未进士,官至广东巡抚。有《香远堂诗稿》。

  • 邹尧廷

    邹尧廷,字松友,汉阳人。道光壬午进士,历官祥河厅同知。有《留耕堂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