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温业
孔温业(?─857):孔子的第38世孙。字逊志。籍贯不详。唐冀州[一说兖州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戢之子。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登进士第。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任御史,历礼部、吏部二员外郎。开成元年(836)兼知制诰,二年参预校正石经。唐宣宗大中初任御史中丞,四年(850)任吏部侍郎。不乐居朝,求外迁。五年出任宣歙观察使,八年入朝,历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十一年分司东都。约未久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 陶雍
陶雍(1123-1189年),初名乌禄,女真族完颜部人。他也被誉为“小尧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是金朝第五位皇帝。陶雍称帝后,下诏列数海陵王罪恶,废为庶人,并遣军切断了海陵王归路,进据中都。他外与南宋议和罢兵,内用各族人士为官,重兵镇压了契丹族起事,使统治集团内部趋于稳定,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他还注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科举、学校等文化事业,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金银矿税,广开榷场,使金财政充足,仓廪有余,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一时繁荣,成为金朝的全盛时期,女真族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 周繇
周繇(841年-912年),字为宪,池州(今属安徽)人(唐才子传作江南人,此从唐诗纪事)。晚唐诗人,“咸通十哲”之一。家贫,工吟咏,时号为“诗禅”。与段成式友善。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举进士及第。调福昌县尉,迁建德令。后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全唐诗》收有繇诗一卷共22首。
- 杨凫
字舄之,闽(今福建)人。五代至宋初间在世。事迹略见《诗话总龟》卷一四引《雅言系述》。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有书启1卷、诗1卷。皆不存。《全唐诗》存其诗2句。
- 任询
金易州军市人,字君谟,号南麓。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海陵正隆二年进士。历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致仕卒,年七十。
- 丁鹤年
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 郑绍武
郑绍武,字子纬。归善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举人,为晋江安溪县令,调粤西临桂令。后谢病归,归筑猗园。年八十三卒。有《清溪撮要》、《猗园续录》等书。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 曹本荣
(1622—1665)清湖北黄冈人,字欣木,号厚庵。顺治六年进士,授秘书院编修,官至国史馆侍读学士。学术宗王阳明致知之说,病重时尚与弟子论学。
- 方祖荫
方祖荫,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安徽。之前担任新竹知县期间颇有治绩的方祖荫于1891年(光绪17年)接替吴本杰,于台湾以通判身分超格代理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建省前之台湾县区域)。1895年,台湾遭中国清朝割让予日本,台湾士绅筹组台湾民主国,他则担任基隆厅同知,调兵抵抗日军。不过因为广勇溃散,他退入台北。之后,则不知所踪。
- 吴绮
吴绮(1619~1694)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