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诗词古文>俞益谟生平

俞益谟生平介绍

字嘉言(1653—1713),号澹庵,别号青铜。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因先辈参军到陕西,安家于咸宁(今陕西宜川境内)。曾祖父时又迁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广武),入籍宁夏。15岁入学,20岁中举,次年登进士。>>查看俞益谟的诗词古文

生平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当俞益谟回到家乡“后选”之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自称“周王”。陕西提督王辅臣、固原道陈彭等同时宣布反清,与吴三桂南北遥相呼应。一时间,陕甘许多重要城池被反清军攻占,清朝在西北的统治岌岌可危。此时宁夏兵将大多调征四川,“留者什之一二,人情惶迫,众议纷纭。”俞益谟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西北大局动摇的关键时刻,参加到宁夏总兵官陈福部下。在平定宁夏兵变的勘乱中表现忠勇,事平论功“授柳树涧堡守备,”成为清军一名下级军官。陈福死后,清廷任命天津总兵官赵良栋到宁夏处理善后,首任宁夏提督。康熙十九年(1680年),宁夏和整个西北大局平定以后,清廷命赵良栋率部入川对吴三桂叛军作战,俞益谟随赵从征。又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破格赏“加一十七等,授左都督,管达州游击事”,并“摄顺庆郡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任广西郁林参将,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两江督标中军副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北方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首领噶尔丹,再次举兵南犯,宁夏地区成为征讨噶尔丹的军事前沿阵地和军需、兵源的补给基地,一时间各路大军云集宁夏。这年冬季,康熙皇帝召见了俞益谟,赏赐“五爪龙袍、龙缎”,命他回宁夏参加征讨噶尔丹军事行动。他在宁夏参予办理一段粮运之后,就率部担当征讨噶尔丹大军的前锋,在杀敌战斗中屡屡建功。三十五年(1696年)春,被康熙再次召见,升任大同镇总兵官。次年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赴宁夏阅兵途中,路过大同和四十一年(1702年)二月,康熙巡视山西五台县射虎川时,又两次受到召见。康熙皇帝前后赏他很多御用珍品,还亲笔仿米芾和赵孟頫的字体,给他题书“焜耀虎符”四个大字。在当朝文武大臣中,享受如此“频频宠渥,浩荡难名”,可算荣殊恩极了。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湖广提督林本植所部标兵哗变,朝廷“以俞益谟为湖广提督”,授权“提督湖广全省军务,统辖汉土官兵,兼军卫土司,控制苗彝,节制各镇总兵官,左都督加六级。”他只带领少数亲信官兵,驰驿湖南,“仅半月,驰抵武陵,镇定哗卒,”妥善处理完兵变善后事宜。同年八月,又抚平“红苗作乱”事件。在湖南任间,曾“多所建白,皆合戎政机宜。其谈兵料敌,言无不应。赵勇略、王奋威诸宿将,并称其能。”甚至当时“廷臣众荐,才兼文武,堪应总督之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他与湖南巡抚赵申乔发生矛盾,抚督相互参劾。康熙皇帝对于两位镇抚封疆大员的失和攻讦十分生气,认为“有乖大体”,一怒之下,将二人都停职审查。令湖广总督郭世隆负责查办,派吏部尚书萧永藻、都察院左副御史王度昭参加会审。查办的结果是:双方“所参俱实”。康熙皇帝对二人同时给予处分:“俞益谟著休致,赵申乔著革职留任”。俞益谟回到宁夏广武家中,成为一名老百姓。在此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整修水利、举办义学、主修乡志等,成了名传千古的历史人物。在明代以前,整个宁夏,因历史沿革变幻不定、战乱频繁及史志人员匮乏等诸多原因,也一直没有自己的地方专志,更别说广武营这个既非郡亦非县的军事堡寨了。但俞益谟撰修的《康熙朔方广武志》。却是宁夏古代唯一的一部地方乡志,深为世人称道。《康熙朔方广武志》翔实地反映了广武的地理风貌和屯田戍守的特点,也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有详尽的记述,成为我们了解宁夏古代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极有价值的史料之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为了隆重庆贺自己的60大寿,诏谕全国,已60岁以上的获罪受到处分的官员,凡能来京祝寿者,俱著恢复原品,赐御宴。俞益谟便放下自己的60寿庆不做,即时赶赴北京去给皇上贺寿。他在京又一次受到康熙的召见,并向皇上“呈进方物”。康熙不仅开恩赐还了他的顶戴,还顾念他过去的功劳,又加封了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衔。俞妻张氏,亦被赐封为一品夫人。他的曾祖父俞大河、曾祖母曹氏;祖父俞天义、祖母张氏;父亲俞君辅、母亲赵氏等,都被追封荣禄大夫和一品夫人。俞家顿时满门生辉,光照塞上。但是,乐极生悲,就在大庆当日,俞益谟参加完贺寿典礼之后,回到寓所等待赐御宴之时,因连日劳累和兴奋而猝逝于馆舍。享年60岁。归葬于宁夏广武营城西南3里的荫子山。

  俞益谟“平生不蓄私囊”,有“乐施乐育之义”,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瞻顾邻里乡党,浚渠设塾,在在有记”。其中以整修水利、举办义学和主修乡志等三件大事为代表为家乡做了3件好事。

  广武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家乡带来骄傲和帮助的名人,特在城中建立牌坊,上有康熙皇帝御书钦赐的“焜耀虎符”四个大字。还在牛首山专为他修建一座“青铜君祠”。

猜你喜欢

  • 王逸

    王逸,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参加编修《东观汉纪》,尤擅长文学,所著赋、诔、书、论及杂文21篇,又做《汉诗》123篇,后人将其整理成集,名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辞章句》一种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 朱涛

    朱涛(一○九二~一一五○),字巨济,缙云(今属浙江)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进士,授南安军南康县尉。历知新昌、浦江县(清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七)。绍兴二十年卒,年五十九。事见《义阳金竹朱氏宗谱》。今录诗二首。

  • 赵迪

    福建惠安人,字景哲,自号白湖小隐。以诗名。有《鸣秋集》。

  • 蔡国琳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国琳九岁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归籍返台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山长,并补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

  • 邱圆

    邱圆(1617—1689),也作“邱园”或“丘园”,约和王渔洋同时,为清初康熙年间戏曲作家。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平纵情诗酒,放荡不羁,仕途失意后寄居苏州。王国维《曲录》中提到他的作品有九种,今存《虎囊弹》、《党人碑》、《四大庆》的第二本等。《虎囊弹》即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可惜传本已经残缺,现存六个单出。又能诗,《海虞诗苑》卷五收其诗5首。《常昭合志》有传。

  • 宗谊

    (1619—1688)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字在公,号正庵。明末以家财资义兵军粮,遂至赤贫。鲁王监国,召之不赴。以教读为业。生平萃其力于诗,与陆宇燝、董剑锷、叶谦、范兆芝等结湖上七子社,日相唱和。有《愚囊稿》。

  • 朱沄

    朱沄,福建南平人。优贡,清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由南靖训导调任凤山县训导,后升江西饶州府经历。著有《平平居士诗稿》。

  • 郑沄

    江苏仪徵人,字晴波,号枫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由中书累官浙江督粮道。工诗。有《玉句草堂诗集》。

  • 张辑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矛居鄱,不应舍近求远,为更多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又能节文,号矛东仙,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有词作《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等。

  •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