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指人到三十岁正是立业之年,应当有所建树。孔子在谈到自己一生成长过程时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业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知道事物的道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事情所以然的道理而穷道达变;六十岁时见闻广博,遇事可立辨曲直善恶;七十岁时能按自己心愿而又不超越法度。后人把人的三十岁叫做“而立”之年。

【出典】: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偏正 而,才。三十岁才开始成熟,能自立于社会。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多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陆继宗《三十而立》:“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真可谓~。”△用于描述青年的成熟阶段。


解释本指人在三十岁左右知晓礼仪,做事有分寸。后用来表示人在三十岁前后应当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学生的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从《学而》到《尧曰》共二十篇。

在第二篇《为政》中,孔子有一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教导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的收获。他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例句

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真可谓三十而立。


【词语三十而立】  成语:三十而立汉语词典:三十而立

猜你喜欢

  • 河汉鹊桥

    源见“乌鹊填桥”。借指男女喜结良缘。宋张元幹《水调歌头.过后柳故居》词:“恍重来,思往事……云雨阳台梦,河汉鹊桥秋。”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不改正,这才叫过错。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劝摇之心。”同书《李寻传》:“夫过而不改

  • 细水长流

    303 ① 比喻节省使用钱物,才能长久不缺。主谓 比喻一点一滴地做某件事,总不间断。也比喻节约使用钱、物,使之经常不缺。本作“小水长流”。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引《佛遗教经》:“汝等当勤精进,譬如

  • 宴尔

    同“燕尔”。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词语宴尔】   汉语大词典:宴尔

  • 毛遂堕井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堕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战国时候,赵国有两个人都叫毛遂。有一天,野人毛遂掉到井里淹死了

  • 承露掌

    同“承露盘”。南朝 齐谢朓《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

  • 甘泉必竭

    见“甘井先竭”条。主谓 甘美之泉必致枯竭。比喻才士早衰。《逸周书·周祝解》:“肥豕必烹,~,直木必伐。”△褒义。用于描写冤屈。→甘井先竭【词语甘泉必竭】  成语:甘泉必竭汉语大词典:甘泉必竭

  • 豹房

    明武宗朱厚照于宫禁中建造的淫乐场所。正德二年(1507年)诏造豹房,在西华门内,不听政,昼夜淫乐。正德十六年(1521年),厚照死于豹房。【出典】:《明史》卷16《武宗本纪》201页:“(正德二年)秋

  • 林宗垫雨巾

    源见“林宗折巾”。指林宗遇雨垫一角之巾。清张问陶《题黄左田同年为吴子华仿石田翁全庆堂玩月卷子》诗:“乱头粗服偏神似,肯仿林宗垫雨巾?”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参见: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见“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老舍《小坡的生日·上学》:“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的神气。”【词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成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