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予谥“文”。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出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

《毛泽东选集》4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述宾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黎静《彭大将军》:“……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持之以恒,读了不少的书。”△用于描写人谦虚。→虚怀若谷 ↔骄傲自满。 也作“不恶下问”。


解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移樽就教

反义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词语不耻下问】  成语:不耻下问汉语词典:不耻下问

猜你喜欢

  • 题诗红叶

    同“题红叶”。元白朴《念奴娇.壬戌秋泊汉江鸳鸯滩寄赠》词:“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

  • 羽毛未丰

    形容实力不够,或比喻经验见识浅薄不足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公元前338年,纵横家苏秦到达秦国,向秦惠文王献连横之策。他说秦国土地辽阔,形势险要,资源丰富,兵力强大,应当推行连横政策而逐个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 枯形灰心

    源见“槁木死灰”。形容身心寂静,不为外物所动。宋苏轼《参寥子真赞》:“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并列 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度消极,心如枯井。宋·苏轼《参

  • 磷淄

    同“磷缁”。梁启超《论私德》:“即有一二达识热诚之士,苟欲攘臂为生民请命,则时或不得不用诡秘之道,时或不得不为偏激之行。夫其人而果至诚也,犹可以不因此而磷淄也。”【词语磷淄】   汉语大词典:磷淄

  • 壶中有家

    同“壶中天”。唐戴叔伦《赠韩道士》诗:“东城南陌频相见,应是壶中别有家。”

  • 壶中境

    同“壶中天”。宋范成大《浙东参政寄示会稽蓬莱阁诗轴次韵》:“尘埃不隔壶中境,功业犹关物外身。”

  •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俛(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晋王羲之于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同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王为之作序,生动

  • 三虫

    源见“三尸”。喻奸邪之人。唐司空图《云台三官堂文》:“烹妖散魅,免助虐于三虫;挖鹤羁龙,笑摧枯于一鹿。”【词语三虫】   汉语大词典:三虫

  • 南华蝶

    源见“庄周梦蝶”。美称蝴蝶。南华,指南华真人,庄子的别称。唐吴融《杏花》诗:“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

  • 谭言微中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明 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海忠介被纠》:“真所谓谭言微中,可以解纷矣。”见“谈言微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督抚·海忠介被纠》:“真所谓~,可以解纷矣。”【词语谭言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