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遗余力

不遗余力

指做事已经拿出全部力量。公元前260年,秦赵主力会战于长平,赵国失败,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全部坑杀。在这次战争中,秦军也打得精疲力尽,再也没有余力攻打赵国。这样,秦国便以战胜之余威,遣使至赵,要求赵国割让六城作为讲和条件。赵孝成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刚从秦国到达赵国的楼缓极力主张割地求和,赵王也表示同意。赵国上卿虞卿知道后,坚决反对。他问赵王,秦兵攻打赵国,是精疲力尽之后退回去的呢,还是虽有能力进攻,但只是因为爱您而不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赵国,已经尽了最大力量了,一定是精疲力竭而撤兵的。虞卿说,秦国尽了最大力量而不能攻占的,您却将其白白的奉献给秦国,这不是帮助秦兵进攻自己吗?秦兵以后如果年年再来攻打,不断要求割地,您该怎么办!赵国有多少土地可供您割让于秦?这样下去,赵国不是要灭亡了吗?不如不与秦国讲和,而以五城之地给予诸侯,换取他们出兵攻秦。这样,我们赵国失地于诸侯,还可以得偿于秦。赵王听了,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便不与秦国讲和,而派虞卿出使齐国,争取诸侯出兵,从而打败了秦国的军事进攻。

【出典】: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例句】:

《毛泽东选集》第2卷《论持久战》:“日本不能占领全中国,然而在它一切力所能及的地区,它将不遗余力地镇压中国的反抗。”


述宾 遗,余力。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出来,一点不保留。语出《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邓贤《中国知青梦》:“因为同大自然斗争不仅在于忍受烈日暴晒和毒虫叮咬还在于暴晒和叮咬之下仍然要~地创造劳动成果。”△用于形容十分努力。 →尽心竭力 全力以赴 ↔留有余地 好逸恶劳 半心半意。也作“不留余力”。


解释遗:剩余。本来指没有剩下多少兵力。后来比喻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赵国战败,牺牲了一名都尉。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说:“我想命令军队轻装急进,再去攻击敌人,怎么样?”楼昌说:“没有用处,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去讲和。”虞卿说:“说讲和的人,一定是认为不讲和军队一定会打败,但是现在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一方。再说大王您分析秦国目前的情况,是想打败您的军队呢,还是不呢?”赵王说:“秦国目前的情况是自己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战斗力了,但是一定会打败赵军。”虞卿说:“您姑且听我的,派遣使者带着贵重的宝物去结纳楚国和魏国。楚、魏想得到您的宝物,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如果赵国的使者到了楚、魏,秦国一定会怀疑我们将要联合起来对付他,也一定会害怕,这时讲和才能成功。”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和平阳君商量讲和的事,派遣郑朱到秦国,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和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觉得怎么样?”虞卿说:“大王您讲和一定不能成功,军队一定会大败。因为天下庆贺战争胜利的人都在秦国了。再说郑朱是赵国地位显贵的人,他到秦国,秦王一定会拿这事来张扬。那么楚、魏就会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讲和,也就不会来救援您。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来救您,那么讲和就不会成功。”赵国最终没有能够和秦国讲和,军队果然大败。

近义全力以赴

反义三心二意

例句

为大家办事时,我们必须不遗余力,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词语不遗余力】  成语:不遗余力汉语词典:不遗余力

猜你喜欢

  • 覆鼎

    源见“折鼎覆?”。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宋苏舜钦《了语不了语》诗之一:“公?欲成忽覆鼎,银瓶汲绝还沉井。”亦指误事失职的权臣。宋刘子翚《汴京纪事》诗:“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词语覆鼎】

  • 奏牍三千

    同“三千牍”。宋张耒《读孙巨源经纬集》诗:“等闲咳唾烂成文,奏牍三千世共珍。”

  • 商山皓

    同“商山四皓”。唐李白《别韦少府》诗:“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词语商山皓】   汉语大词典:商山皓

  • 东海波臣

    《庄子》寓言中陷于干涸的车辙的鲋鱼,自称“东海波臣”,向庄子乞求升斗之水以救命。详见“涸辙之鲋”条。偏正 庄子寓言中指鲋鱼的自称。语本《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

  • 紫髯将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

  • 棠梨宫

    《汉书.扬雄传上》扬雄《甘泉赋》:“度三峦兮偈棠梨。”唐.颜师古注:“棠梨,宫名。”棠梨宫是汉代宫殿名。后用为咏皇宫之典。唐.崔峒《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诗:“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中著虎裘。”

  • 肤公

    《诗.小雅.六月》:“薄伐?狁,以奏肤公。”毛传:“肤,大也;公,功也。”后因以“肤公”谓大功。宋王安石《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清钱谦益《陶朗先继妻许氏加封淑人制》

  • 狗猪不食其余

    《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后以谓猪狗都鄙薄这种人,不食他吃剩的东西。极言人品的低下。主谓 狗和猪都不吃他剩的东西。比喻其人极端可鄙。语出《

  • 掌上莲花

    源见“掌上明珠”。指宠爱之人或物。唐白居易《母别子》诗:“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 柱石

    支撑屋梁的柱子和柱下的基石,比喻负有国家重任的大臣。《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唐代颜师古注:“柱者梁下之柱;石者,承柱之础也。言,大臣负国重任,如屋之柱及其石也。亦称“柱石臣”。《汉书.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