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临深履薄

临深履薄

同“履薄临深”。《后汉书.杨终传》:“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并列 面对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处境十分险恶。语本《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周书·文帝纪下》:“夙夜竞竞,如~。”也比喻须小心谨慎。《后汉书·杨终传》:“今君地位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以为至戒!”△多用于表示处境。→履汤蹈火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临深履尾。也作“临深履冰”、“临危履冰”、“履薄临深”。


【典源】《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 (ping) 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译】《诗经·小旻》诗中写道:“不敢徒手搏虎,不敢无船渡河。人们只知徒手搏虎,无船渡河是危险的,而不知其他的险境。面对现实,我战栗发抖,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的边缘,就像行走在薄冰上。”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处境艰危,心怀戒惧。

【典形】 薄冰、蹈水、临深、履薄冰。

【示例】

〔薄冰〕 宋·范成大《龙学侍郎清河侯张公挽词》:“太息逢萋锦,平生付薄冰。”

〔蹈冰〕 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轻渎威严,惧深履尾; 载尘听觉,迫甚蹈冰。”

〔临深〕 唐·高适《赠别王十七管记》:“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履薄冰〕 魏·阮籍《咏怀》之三十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词语临深履薄】  成语:临深履薄汉语词典:临深履薄

猜你喜欢

  • 陈平席门

    源见“长者辙”。指贫穷的贤士之家。清吴嘉纪《挽饶母》诗之四:“陈平席门外,长者多车声。”

  • 高唐暮雨

    同“高唐梦”。明徐渭《玉簪》诗:“洛浦惊鸿别,高唐暮雨归。”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惊雷:炸雷。 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仿佛听到了炸雷的巨响。 比喻在表面平静的局势中却醖酿着一场即将爆发的巨大事变。语出鲁迅《集外集.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

  • 扪疮辄哭

    宋代寇准富贵后抚摸疮痕思母而哭的故事。《记闻录》:“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鹰犬。太夫人性严,每不胜怒,举秤锤投之中足流血,由是折节从学。及贵,母已亡,每扪其疮痕,辄哭。”寇莱公:寇准,北宋时曾任丞

  • 仙人尉

    同“仙尉”。元于立《次韵鉴中八咏.梅山》:“遥遥仙人尉,盘盘故时陇。”

  • 在三之礼

    《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后因以“在三之礼”谓礼敬君、父

  • 锦织回鸾

    同“锦机情词”。宋张孝祥《转调二郎神》词:“便锦织回鸾,素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

  • 五行俱览

    同“五行俱下”。唐 于敬之《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初在法主座下听《老子西升灵宝南华真人论》,退席之际,即为人讲说,五行俱览,一字无遗。”

  • 甘谷士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基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

  • 心长发短

    《左传.昭公三年》:“齐侯田于莒,卢蒲嫳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告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本谓年虽老却工于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