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

是说举起棋子不知如何下为好。比喻临事犹豫,拿不定主意。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因遇大臣孙林父、宁殖无礼,而被他们驱逐出境,另立公孙剽为君,是为卫殇公。公元前548年,因为宁、孙两家矛盾,宁殖之子卫国执政大夫宁喜又欲再拥卫献公回国为君。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此事后,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棋,一方举棋下不了决心,不知下一步如何走,这是难于取胜对方的。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他是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宁喜是卫武公的九世孙,恐怕很快要灭亡了,可悲啊。”果然,献公复国之后,即以宁喜专权,将其处死。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奕棋,其何以免乎?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例句】:

唐·刘肃《大唐新语》:“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述补 下棋落子时犹豫不决。比喻处事没主见,不够果断。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高阳《粉墨春秋》:“又想嫁美国人、又想嫁中国人,~,蹉跎了佳期。”△贬义。多用于写遇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当机立断 举棋若定。也作“置棋不定”。


【词语举棋不定】  成语:举棋不定汉语词典:举棋不定

猜你喜欢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后因以“仰不愧于天俯不作

  •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水向湿处流,火就干柴烧,云伴随着龙,风伴随着虎。 意谓同类事物,相互感应。 后多用以比喻圣君贤臣的遇合。语出《易.乾.文言》:“用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阮生失路

    同“阮公失路”。清吴绮《跋尤侗〈丁巳九月病中有感〉词》:“阮生失路,浇泪无端;屈子问天,寄愁何处?”【词语阮生失路】   汉语大词典:阮生失路

  • 宰社

    同“宰肉”。唐 周昙《咏史诗.曲逆侯》:“一朝如得宰天下,必使还如宰社时。”

  • 龙势

    晋王嘉《拾遗记.少昊》:“有水屈曲亦如龙凤之状,有山盘纡亦如屈龙之势。”后因以“龙势”指盘屈夭矫如龙之物。隋炀帝《白马篇》:“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词语龙势】   汉语大词典:龙势

  • 相喣以沫

    同“相濡以沫”。晋葛洪《抱朴子.诘鲍》:“俭以率物,以美为谈,所谓盗跖分财,取少为让,陆处之鱼,相喣以沫也。”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展转无穷,相喣以沫,盖皆分利之人也。”【词语相喣以沫】  成

  • 虎尾春冰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王弼注:“履虎尾,言其危也。”《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孔传:“虎尾畏噬,春冰畏陷,危惧之甚。”后因以“虎尾春冰”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宋朱熹《

  • 白往黑归

    《韩非子.说林下》:“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向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杨布出门穿的是白衣,

  • 宋聋

    《左传.宣公十四年》:“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晋.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春秋时,楚庄王使大夫申舟出使齐国,嘱其“勿假道于宋”。在孟诸之役,申舟与宋结怨,

  • 椎轮大辂

    源见“大辂椎轮”。比喻事物由简到繁,由粗到精,逐步完善。亦用以称创始者。别士《刊印〈宪政初纲〉缘起》:“未知其事者,可以得其涯略;已知其事者,可以留备检查;其诸立宪之一助乎,吾知此为中国宪法史之椎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