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乐此不疲

乐此不疲

形容一个人做自己所喜欢的事,着了迷,即使很辛苦,也不感觉劳累。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王莽当政末年,与兄刘縯起兵反王莽。公元25年建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先后消灭绿林、赤眉等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晚年,致力于尊崇儒学、振兴文教事业,勤于理政,常常清晨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他过于劳累,劝他注意休息。他回答说,我对这些工作都非常喜欢,不觉得疲劳。从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

【出典】:

后汉书》卷1第85页《光武帝纪》:“(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瘦也。”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38回:“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既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冰心《寄小读者》7:“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过后又绝然不玩了。”


述补 喜欢某事,沉迷其中而不觉疲倦。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光武)每旦视朝,日仄而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息,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邹韬奋《经历》:“好像我~似的! 流亡包含流动,在实际上我很怕流动。”△多用于行为。也作“乐此不倦”。


解释形容对某事感到快乐,不觉得疲倦。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光武)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东汉王朝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因长期的军旅生活,厌烦了征战。同时他也认识到天下久遭战乱,百姓非常渴望安定和平的环境。公元36年平定西陇、巴蜀后,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十万火急,就再也不公开谈论军事。皇太子曾经向他请教攻城野战相关的事,光武帝说:“这不是你该关心的。”

刘秀每天黎明即开始临朝听政,直到下午太阳偏西才结束。平时,他经常找一些有学问的公卿大臣以及侍从来讨论儒家经典和治国方略,一直讨论到半夜。皇太子见他非常辛劳,一点儿也不松懈,有机会时就趁机劝谏说:“陛下您像大禹、商汤一样明察事理,但是不懂得像黄帝、老子一样保养自身。请您多多保养自己,生活得闲适一些。”光武帝说:“我自己对这些事非常感兴趣,一点儿也不觉得劳累啊!”

例句

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


【词语乐此不疲】  成语:乐此不疲汉语词典:乐此不疲

猜你喜欢

  • 伐荻人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四:“宋武帝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四声,往视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敷之。’

  • 会任之家

    东汉时洛阳为杀人者请托、开脱的一种非法集团。汉代王符《潜夫论.述赦》:“洛阳至有主谐合杀人者,谓之会任之家。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吏兴通奸,利入深重,幡党盘牙,请至贵戚宠臣,说听于上,谒行于

  • 温柔

    同“温柔乡”。清洪昇《长生殿.定情》:“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词语温柔】   汉语大词典:温柔

  • 象物知神奸

    源见“禹鼎”。指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而象百物,使民能识别妖魔鬼怪等害人之物而懂得美恶。唐韩愈《谢自然诗》:“余闻古夏后,象物知神奸。”

  • 饱朱儒

    源见“索米长安”。指得到温饱的无用之人。清黄遵宪《新加坡杂语》诗之五:“人奴甘十等,只愿饱朱儒。”

  • 丁是丁,卯是卯

    丁、卯:丁是天干之一,卯是地支之一,干支错误就影响农历的推算;丁卯又是木工“钉铆”的谐音,钉是器物接榫的榫头,铆是接榫的凹入处,也叫铆眼,钉铆错位就安装不上。 形容对事情十分认真,毫不马虎。语出《红

  • 丹青化去

    《世说新语.巧艺》梁.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恺之尤好丹青,妙绝于时。曾以一厨画寄桓玄,皆其绝者。深所珍惜,悉糊题其前。桓乃发厨后取之,好加理复。恺之见封题如初,而画并不存,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

  • 棠政

    同“棠树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词语棠政】   汉语大词典:棠政

  • 笼纱诗

    源见“碧纱笼”。指名人题壁诗。清薛时雨《百字令.题戚砥斋明经拈花图》词:“北地胭脂容易冷,剩有笼纱诗在。”

  •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诺:答应。 堂上一声呼唤,阶下百人应诺。 形容豪门权贵,侍从众多,声势显赫。语出元.无名氏《举案齐眉》二折:“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老身是孟老相公宅上嬷嬷的便是。老相公呼唤,须索见来。”元.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