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虎卧龙跳

    南朝 梁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形容字势雄强超逸。《儿女英雄传》三六回:“安公子经安老爷这几个月的造就工夫,那本殿试卷子真真作得来经经纬史,写

  • 鼴腹

    源见“偃鼠饮河”。比喻器量小或欲望有限。前蜀韦庄《〈又玄集〉序》:“自惭乎鼴腹易盈,非嗜其熊蹯独美。”【词语鼴腹】   汉语大词典:鼴腹

  • 三章法

    源见“约法三章”。本指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与民约定的三条法律。后泛指法律或规章制度。明许自昌《水浒记.遣讯》:“速移文都城预约三章法,期上寿得荣夸。”《天雨花》五回:“堪怜已犯三章法,官牌火票要登门。

  • 长倩赠刍

    《西京杂记》卷五:“公孙弘以元光五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少自资政,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刍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书题遗之曰:‘……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士

  • 块磊浇胸

    源见“酒浇垒块”。谓用酒宽怀消愁。宋葛郯《念奴娇.再和咏杜庵高君忻聚画屏》词:“闻道块磊浇胸,槎丫肝肺,动笔端风雨。”

  • 万马齐喑

    宋.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暗。父老纵观,以为未始见也。”相传宋时,西域进贡中有一奇马,生长很雄伟,体高大,

  • 陪尘

    源见“望尘莫及”。指追随。谦词。唐黄滔《祭司勋孙郎中文》:“滔早于辇毂,历践轩墙,旋振羽于丘门,获陪尘于阮巷。”【词语陪尘】   汉语大词典:陪尘

  • 寄灵台

    《后汉书.第五伦传》附《第五颉》唐.李贤注引《三辅决录注》:“颉字子陵,为郡功曹,州从事,公府辟举高第,为侍御史,南顿令,桂阳、南阳、庐江三郡太守,谏议大夫。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客止灵台中,或十日

  • 冲斗剑

    源见“丰城剑气”。指龙泉剑和太阿剑。比喻志气高迈、才华英发的人。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椎埋冲斗剑,消碎莹壶冰。”宋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 月额雨

    农历每月初一或月初的雨,旧说是干旱的征兆。南朝梁萧绎《金楼子.自序篇》:“余初至荆州,卜雨,时孟秋之月,阳亢日久,月旦虽雨,俄而便晴,有人云,谚曰:‘雨月额,千里赤’,盖旱之征也。”晋代宗懔《荆楚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