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抗,亦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还都以对等之礼,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您却打躬作揖,他说话时,您先拜上一拜,然后再作回答,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

【出典】:

庄子·渔父》:“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连动 抗礼,平行行礼。抗礼,亦作“伉礼”。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后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或闹独立,搞分裂。语出《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张贤亮《小说中国》:“在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所谓‘布衣宰相’或此类人物,凭笔杆子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见了县长也敢~,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夺他的‘功名’,手续麻烦得很。”△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也作“分庭伉礼”。


分庭抗礼”比喻彼此相互对立、平起平坐之意。原意为宾、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

“分庭”,指主人、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

抗礼”,指彼此相互施礼。但,为什么是 “抗”呢?

“抗”通 “伉”。《战国策·秦策一》: “天下莫之能伉。”伉读与“抗”同。因此,“抗礼”犹 “伉礼”。

“伉”谓匹敌、对等,如夫妻即谓伉俪。《韵会》: “伉俪,配耦也,敌也。”《左传·成公十一年》: “已不能庇其伉俪。”疏: “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耦通偶。

所以,“伉礼”即谓对等施礼。“分庭抗礼”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因此,其义便是地位相当,难出高下。

语出 《庄子·渔父》: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伉”,后通作 “抗”。


【词语分庭抗礼】  成语:分庭抗礼汉语词典:分庭抗礼

猜你喜欢

  • 倾五鹿

    源见“五鹿角折”。形容人雄辩多才,在争论中所向无敌。清毛奇龄《冯二宿荣迁国子监博士》诗:“折角定教倾五鹿,画衣应早兆三颤。”

  • 苏印

    同“苏秦印”。宋李流谦《感皇恩.无害弟生朝作》词:“插额汉貂,垂腰苏印,趁取如今未华鬓。”

  • 东南竹箭

    源见“南金东箭”。喻指优秀杰出的人才。《周书.庾信传赞》:“尔其荆 衡杞梓,东南竹箭,备器用于庙堂者众矣。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见 “东南之美”。【词语东南竹箭】  成语:东南竹箭汉语大

  •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有道:谓政治清明。 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可耻的。 表现古代儒家积极用世的政治思想。语出《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微斯文学问

  • 鲈鲙

    同“鲈鱼脍”。清陈梦雷《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明光,鲈鲙娱亲请尚方。”【词语鲈鲙】   汉语大词典:鲈鲙

  • 甑中生尘

    源见“甑尘釜鱼”。形容贫穷无食。金元好问《送高信卿》诗:“今年移家入城市,甑中生尘釜生鱼。”

  • 风驰雨骤

    驰:奔跑。骤(zhòu):迅速。形容像急风暴雨般急速猛烈。出自五代后梁时人谢彦章事迹。谢彦章(?-918年),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为朱温手下大将。曾任两京马军都军使、河阳节度使、许州节度使等。贞明四

  • 席珍

    同“席上珍”。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唐杜甫《赠王侍御》诗:“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词语席珍】   汉语大词典:席珍

  • 玄文覆瓿

    同“玄文覆酱”。阳兆鲲《戏作》诗:“《玄》文覆瓿千行泪,《论语》烧薪半缕烟。”

  • 因循

    遵照旧的习惯和规章不改变。《汉书.冯立传》:“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今多用为贬义,意为墨守成规,不求革新。如“因循守旧”。【词语因循】   汉语大词典:因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