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无求备于一人

    意谓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为了指导他进行统治,周公说,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报怨没被信用。老臣故人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出典

  • 投石下井

    同“投阱下石”。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日复来,仍旧先咬老实人开手,‘投石下井’,无所不为。”见“落井下石”。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日复来,仍旧先咬老实人开手,~,无所不

  • 庄周胡蝶

    源见“庄周梦蝶”。指梦中的庄周与蝴蝶。宋陆游《冬夜》诗:“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胡蝶两俱空。”

  • 率土之滨

    犹言四海之内。《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循。滨:泛指边界。古人以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故说“率土之滨”。偏正 率,循,沿着。沿着国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 呼癸

    同“呼庚癸”。明张煌言《人日立春客湄岛》诗之二:“鼓鼙往岁闻呼癸,斗柄今年说指寅。”【词语呼癸】   汉语大词典:呼癸

  • 雉乳

    源见“鲁恭驯雉”。谓雉方将雏,童子不捕,无人惊扰。表现地方官吏施行德政,治绩卓著。唐王维《送方城韦明府》诗:“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词语雉乳】   汉语大词典:雉乳

  • 宵鱼

    《吕氏春秋.具备》:“三年,巫马期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期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贱)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春秋时,孔子的

  • 枕曲刘生

    源见“刘伶好酒”。指嗜酒旷放之人。唐刘禹锡《吴方之见示独酌小醉首篇》诗:“散金疏傅寻常乐,枕曲刘生取次歌。”

  • 参佐廨中陆士龙

    《世说新语.赏誉》:“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住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衡长七尺余,声作钟声,言多慷慨。“廨”为古代官署办公之地。晋代诗人陆机、陆云(士龙)兄弟

  • 白环献

    《宋书.符瑞下》:“西王母,舜时来献白环、白琯。”按:此事又见今本《竹书纪年》“舜九年”。据传闻,虞舜当政时,西王母曾献白环。唐.杜甫《洗兵马》:“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此处引西王母来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