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升堂入室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子曰:‘由(子路)之瑟(指鼓瑟的音调),奚为于丘(孔子名)之门(这是说不如丘门中中和的风韵)?’门人不敬子路(这是因为孔子批评了子路的原因)。子曰:‘由也升堂(指已臻正大)矣,未入于室(指更得精深奥妙)也。”

孔子听了子路鼓瑟,认为他的音调有杀伐猛厉的气质,不象自己教诲的中和雍容的风度。他批评了子路,门人便看不起子路了。于是孔子又指正说:他虽未得道之精奥,但无疑已走上光明正大的道路。言外之意是不应小看他。

堂,外屋;室,内室。后因以“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入室比升堂所达到的造诣更深一步。《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阃,音kǔn,阃奥,内室深居之处以比喻学问的高深造诣。)。”


连动 升,登。堂,古宫室前屋。室,古宫室后房。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刚入门,还需进一步努力。比喻学问和技艺达很高境界。语本《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究其阃奥,韬古今于胸怀,包道德之机要。”△用于学问、技艺学习掌握方面的进程。→登堂入室。也作“入室升堂”。


【词语升堂入室】  成语:升堂入室汉语词典:升堂入室

猜你喜欢

  • 隋侯之珠

    《淮南子.览冥训》:“顺之者利,逆之者凶。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

  • 九合诸侯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又晋悼公也曾九合诸侯。《左传.

  • 揆枢

    源见“揆门相”。指内阁。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张文和公风鸢诗》:“文和久直揆枢,渥承恩遇。”【词语揆枢】   汉语大词典:揆枢

  • 叱起仙羊

    同“叱石为羊”。宋李昴英《水调歌头.题斗南楼和刘朔斋韵》词:“稳驾大鹏八极,叱起仙羊五石,飞佩过丹丘。”

  • 锦回文

    同“锦织回文”。明汤显祖《紫钗记.泪烛裁诗》:“你拼了个锦回文学窦娥。”

  • 城府深沉

    亦作“城府深密”、“城府深阻”。城府:比喻心机。心机深沉而不外露,使人难以揣测。典出三国司马懿之事迹。《晋书》的作者在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愍帝司马邺本纪后,评论了西晋的诸位皇帝。在评论司马懿时说:“司马懿

  • 薏苡兴谤

    同“薏苡明珠”。南朝 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持斧作牧,以薏苡兴谤。”【典源】 《太平御览》 卷四五二引晋·司马彪《续汉书》曰:“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邀名,

  • 食枣如瓜

    源见“枣大如瓜”。指珍奇的果实或食品。宋邓肃《临江仙.登泗州岭》词之八:“绰约旗亭沾一笑,众惊食枣如瓜。”

  • 夏日

    源见“赵日”。比喻态度严厉。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公繁不秋荼,严无夏日;民知约法,未肯以狱。”【词语夏日】   汉语大词典:夏日

  • 焚琴䰞鹤

    同“烧琴煮鹤”。䰞,通“煮”。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焚琴䰞鹤,伧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