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下逐鹿

天下逐鹿

鹿:与“禄”同音,原指“禄位”。此处专用比喻“帝位”。此典指蒯(kuǎi快上)通对刘邦说:秦朝败亡,天下英雄纷争,追求秦朝失去之帝位。后以此典比喻国乱无主,群雄争夺天下。蒯通,即蒯彻。秦、汉之际范阳(今河北定兴南固城镇)人。陈胜起义后,派武臣进取赵地,蒯通说服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说韩信取齐地,并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以后,吕后与萧何谋计,斩杀韩信于长乐宫(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挂钟室内。刘邦从外地征战回来,逮住蒯通,要煮死他。蒯通说:冤枉!刘邦说:有什么冤枉?蒯通回答说:“秦朝的法度败坏,政权解体,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地大乱,各姓势力纷起,英雄豪杰像一群一群乌鸦分处聚集。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人都纷纷起来追求这个帝位,于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之人抢先得到。”此典又作“猎秦”、“秦鹿”、“中原逐鹿”、“中原无鹿”、“逐原人”、“亡鹿”、“走鹿”、“鹿失嬴秦”、“失鹿”、“逐鹿中原”、“鹿走三山”、“秦失鹿”、“失鹿年”、“逐鹿”、“争鹿”。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29页:“对曰:‘秦之纲(网上总绳)绝(断)而维(系物大绳)弛(松)(纲、维:此比喻国家法度),山东(指战国时当时六国领土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大扰,异姓(指与秦不同姓之各路武装势力)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例句】:

唐·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兔何足言。” 李白《朱虚侯赞》:“嬴氏秽德,金精摧伤。秦鹿克获,汉风飞扬。” 唐·温庭筠《过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唐·吴融《华清宫》:“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宋·王令《驯鹿》:“只消指马相,便有逐原人。”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宋·乐雷发《咏史·高祖》:“逝骓走鹿各消磨,剑外功臣剩几多?” 元·耶律楚材《再用韵感古》:“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 明·高启《感旧酬宋军咨见寄》:“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 明·骆用卿《题韩信庙》:“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 清·吴伟业《功臣庙》:“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清·黄遵宪《书愤》:“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鸠。” 清·石为崧《秋日坐秦淮水榭》:“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清·唐孙华《诸葛武侯祠》:“卧龙潜下国,逐鹿走群雄。” 清·唐有为《出都留别诸公》:“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典源】《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村疾足者先得焉。”集解: 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 《文选·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李喜注引《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

【今译】 《史记·淮阳侯列传》讲,秦朝纲纪废弛,东方纷乱,各路豪杰起事。秦的帝位已失,天下共同争逐,于是才能高行动快的人先得到它。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国乱无主,群雄争夺天下。

【典形】 猎秦、鹿失蠃秦、鹿走三山、鹿走中原、秦鹿、秦失鹿、秦项鹿、失鹿、失鹿年、亡鹿、争鹿、中原无鹿、中原逐鹿、逐鹿、逐鹿中原、逐原人、走鹿、失鹿狂秦、鹿走秦中原、逐中原鹿、鹿走周原。

【示例】

〔猎秦〕 唐·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钓周猎秦安黎元, 小鱼㕙兔何足言。”

〔鹿失嬴秦〕 元·耶律楚材《再用韵感古》:“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

〔鹿走三山〕 清·吴伟业《功臣庙》:“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鹿走中原〕 明·汤显祖《牡丹亭》:“祖龙飞,鹿走中原,倚定摩崖半壁天。”

〔秦鹿〕 唐·李白《朱虚侯赞》:“嬴氏秽德,金精摧伤。奏鹿克获,汉风飞扬。”

〔秦失鹿〕 清·黄遵宪《书愤》:“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鸠。”

〔失鹿〕 明·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

〔失鹿年〕 清·石为崧 《秋日坐秦淮水榭》:“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亡鹿〕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争鹿〕 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中原无鹿〕 唐·吴融《华清宫》:“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中原逐鹿〕 唐·温庭筠 《过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逐鹿〕 清· 唐孙华 《诸葛武侯祠》:“卧龙潜下国,逐鹿走群雄。”

〔逐鹿中原〕 明·骆用卿《题韩信庙》:“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

〔逐原人〕 宋·王令《驯鹿》:“只消指马相,便有逐原人。”

〔走鹿〕 宋·乐雷发《咏史·高祖》:“逝骓走鹿各消磨,剑外功臣剩几多?”


猜你喜欢

  • 绸缪桑土

    同“未雨绸缪”。清钱谦益《输丁议》:“吾邑富庶,百倍于巢,愿为绸缪桑土之思,无忍焦头烂额之议。”述宾 绸缪未雨。清·钱谦益《输丁议》:“吾邑富庶,百倍于巢,愿为~之思,无忍焦头烂额之议。”△用于准备。

  • 他山之石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他山喻异国。”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指一切存在的根源,这个形而上的实存之道,是超越时空,永恒不变,不可言说的。常:恒。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名”。语

  • 戴盆望天

    头上扣着盆子,想要看天,却无法看到。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我少年时就具有难以约束的性格,长大后在家乡也没有什么名声。幸而皇上因为我父辈的缘故,让我有机会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技艺,能够在宫禁里出

  • 无私之光

    《礼记.孔子闲居》:“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无私之光”是从《礼记》“日月无私照”脱化而成。意思是说日月之光普照万物,没有私弊。后用代称日月之光

  • 雨霖铃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帝幸蜀,南入斜谷。属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玲声与山相应,帝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复幸华清宫,……帝于望京楼命张徽奏《雨霖铃曲》,不觉悽怆流涕。”

  • 邦伯

    《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邦伯,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后因以称刺史、知州等地方的长官。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得结(元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 寡鹄

    汉.刘向《列女传.鲁寡陶婴》:“少寡,养幼孤……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鹄(音hú,天鹅)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因以“寡鹄”作为称代寡妇的典故。唐.李商隐《圣女柯》诗:“寡鹄迷苍壑,羁凤

  • 见弹而求鸮炙

    看见弹丸就想到要烤鸮肉,意为过早的打算。参见“见卵而求时夜”条。鸮( ㄒㄧㄠ xiāo 肖):鸱鸮。

  • 鸿泥雪

    同“鸿爪雪泥”。清顾贞观《大江东去》词:“百战孙 曹,一篇崔 李,数点鸿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