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公启事

山公启事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山涛传》(卷四三):“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卑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晋时山涛为吏部尚书,廉正无私,举荐官缺都能合理,时称“山公启事”。后因以用为选贤任能的典故。

唐.李商隐《题宇文中丞》诗:“最望山公启事来。”


主谓 山公,晋山涛。山涛为吏部尚书,凡选用人才,必拟题目考核并加评论后,上报任用。借指举贤荐能,知人善任,亦指荐贤的公文。语本《晋书·山涛传》:“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问,然后显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来。”△褒义。用于人事方面,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卑贱之举。→名贤启事 山公启


【典源】《晋书·山涛传》:“ (山)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今译】 晋代山涛 (字巨源) 任吏部尚书,他甄别荐拔隐居贤才,广泛搜求有识之士,所表彰征召的三十多人,都有真才实学,闻名于世。对此,人们钦慕崇尚,选官的风气也为之一新。后山涛又主管甄选官吏达十几年,每当官职缺任,他总是推荐数人,当了解皇帝的意图后才正式上奏,供帝王选录。山涛对所荐拔的人均加以评论品题,当时人称为“山公启事”。

【释义】 后以此典指选贤举能,知人善任。

【典形】 名贤启事、山公启事、山涛鉴、山涛之启、选在山涛、公才山吏部、山公启、急士如拾珍。

【示例】

〔名贤启事〕 清·吴伟业《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巨源当日称知己,误玷名贤启事中。”

〔山公启事〕 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山涛鉴〕 唐·杜甫《送魏二十四司直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明白山涛鉴,嫌疑陆贾装。”

〔山涛之启〕 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东京鼎实,先加邓之动; 西晋官人, 多用山涛之启。”

〔选在山涛〕 唐·白居易《王承林可安州刺史制》:“汉择名儒,任先疏广;晋求耆德,选在山涛。”


【词语山公启事】  成语:山公启事汉语词典:山公启事

猜你喜欢

  • 休征选

    《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是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晋人王祥字

  • 天地之性人为贵

    性:生命。 在天地间的各种生物中,人是最宝贵的。语出《孝经.圣治章》:“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汉书.宣元六王传》:“盖闻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汉.王充《论衡.无形篇》:“天地之性,

  • 图书拥百城

    源见“坐拥百城”。谓藏书之富,嗜书之深。清徐石麒《一枝花.自题坦庵》套曲:“图书拥百城,花竹开三径。衣冠羞济楚,杖履怕经营。”

  •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褒妲:即周幽王的皇后褒姒和殷纣王的妃子妲己。 没听说夏殷两朝衰败时,两朝君主诛戮褒姒和妲己的。 反衬唐玄宗能顺从民意,诛戮杨贵妃,与桀纣和周幽王这些亡国之君不同。语出唐.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

  • 岩廊

    岩廊:高峻的廊殿。汉武帝在与董仲舒讨论治国大政方针时说:“我听说在虞舜时,国君在高大的廊殿内游玩,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但天下太平。周文王治国,每天忙到太阳偏西,还顾不上吃饭,而天下也太平。帝王治国的方

  • 大风词

    同“大风歌”。唐 林宽《歌风台》诗:“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词语大风词】   汉语大词典:大风词

  • 曳尚书履

    同“曳履朝堂”。唐苏颋《夜发三泉即事》诗:“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清袁枚《书制府六十寿诗》之四:“荒园两曳尚书履,仙草频颁白发亲。”

  • 北邙山

    《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立七年。葬于北邙。”《乐府诗集.新乐府词.北邙行》题解引晋.张协《登北邙赋》:“坟陇㟪叠,棋布星罗……壮汉氏之所营,望五陵之嵬峨。”北邙山,在今河南

  • 鸣凤托高梧

    同“鸣凤栖梧桐”。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 莫予毒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己。苏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求救。第二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