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

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鉴,“喝”始于道一。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名征。”袁鹰《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


偏正 棒喝,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常一棒击下,或以喝斥令答问。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师问洛浦:‘从上来,一人引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浦便喝,师乃打。”△描写人际关系。→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也作“当头一击”、“当头一棒”。


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常不问情由,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五灯会元·黄檗(bò)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姓马,时称马祖。有一次,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使其醒悟。后来,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蒙他大喝一声,让我觉醒,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而他这一声大喝,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两眼发黑。”

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他俗姓荆,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义玄出家后,精研佛教律学,博通经论,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就点化他说:“你到这里已有多时,为什么不去问话?”义玄问:“问什么呢?”睦州说:“你就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话还没有说完,黄檗抬手就打。义玄回来后,睦州问:“你去问话怎么样?”义玄说:“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睦州就说:“你再去问。”义玄又去问,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搞不明白,就去拜见大愚禅师,经大愚禅师指点,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

此后,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


【词语当头棒喝】  成语:当头棒喝汉语词典:当头棒喝

猜你喜欢

  • 千钟季孙粟

    《孔子家语.致思》:“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而交益亲。’”钟,古代量器,可容粮六斛四斗。季孙,春秋时鲁大夫季孙斯,又称季桓子。他曾赐给孔丘千钟粟。后用为咏赏赐丰厚之典。唐.徐夤《温陵即事》:“争

  • 黄犬书

    源见“黄耳传书”。借指家书。宋陈亮《青玉案》词:“黄犬书来何日许?辋川轻舸,杜陵尊酒,半夜灯前雨。”【词语黄犬书】  成语:黄犬书

  • 东箭

    同“东南竹箭”。《晋书.王舒虞潭顾众等传赞》:“顾实南金,虞惟东箭。”【词语东箭】   汉语大词典:东箭

  • 十年一觉扬州梦

    在扬州十年,好似一场春梦。 后多形容旅居异地的落拓无聊。语出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宋.黄庭坚《鹧鸪天》:“甘酒病,废朝餐,何人得似醉中欢。十年一觉扬州梦,为报时人洗眼

  • 索米王门

    同“索米长安”。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之二:“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 窥韩

    源见“贾女香”。谓女子对意中人的倾慕。宋廖莹中《个侬》词:“语态眠情,感多情轻怜细阅,休问望宋墙高,窥韩路隔。”

  • 拾地芥

    源见“取青拾芥”。形容高官显位取之极易。《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辎軿青紫,如拾地芥。”刘良注:“取易如拾地草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凭借国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胡三

  • 十指不沾泥

    十个指头没沾过泥土。 表示从未参加田间劳动。语出宋.梅圣俞《陶者》:“陶尽门前土,屋土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宋.杨万里《晚春行田南原》:“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蓑衣。”【词语十指不沾

  • 子陵钓

    同“子陵隐”。清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以代子陵钓,无愧君平卜。”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 只有敬亭山和我彼此相看不厌。 形容人的孤独闲适情怀。语出唐.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郁达夫《采石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