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南朝 宋鲍照《谢随恩被原疏》:“繇臣悴贱,可悔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


主谓 比喻流言的可怕。语出《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之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清·孔尚任《桃花扇》:“这冤怎伸,硬叠成~。”※参,不读作cān。△贬义。多用于流言可畏方面。


【词语曾参杀人】  成语:曾参杀人汉语词典:曾参杀人

猜你喜欢

  • 负鼎之愿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后以负鼎之愿谓希望担任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后汉书.马援传论》:“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

  • 鹄羹

    源见“鹄鼎”。指御赐的美食。宋梅尧臣《赐食》诗:“玉馔满盘来禁里,鹄羹分鼎下天中。”【词语鹄羹】   汉语大词典:鹄羹

  • 萧家菖蒲花

    《梁书.太祖张皇后传》:“后尝于室内,忽见庭前昌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后惊视,谓侍者曰:‘汝见不?’对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者当富贵。’因遽取吞之。是月产高祖。”据《梁书》载梁武帝萧衍出

  • 阳侯之患

    《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高诱注:“阳侯,陵阳国侯也。其国近水,溺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谓之阳侯之波。”阳侯:水神名。后遂谓水神所兴的灾祸为“阳侯之患

  • 鲁元

    《史记.高祖本记》:“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服虔曰:‘元,长也。食邑于鲁。’韦昭曰:‘元,谥也。’”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娶吕公女,生鲁元公主。后遂用为咏

  • 鸿消鲤息

    源见“雁足书”、“鱼传尺素”。谓断绝音信。亦指死。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余方凄感欲绝,鸿消鲤息,洵有如姬所云者乎!”【词语鸿消鲤息】  成语:鸿消鲤息汉语大词典:鸿消鲤息

  • 乌鹊桥

    同“鹊桥”。唐刘商《送女子》诗:“青娥宛宛聚为裳,乌鹊桥成别恨长。”宋贺铸《减字木兰花》词之九:“乌鹊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词语乌鹊桥】   汉语大词典:乌鹊桥

  • 现身说法

    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劝戒别人。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 “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现身说法。” ●《楞严经》卷六: “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佛》:

  • 献替可否

    同“献可替否”。《明史.职官志一》:“中极殿大学士……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见“献可替否”。《元史·陈颢传》:“臣愿得朝夕左右,~,庶少裨万一,亦以全臣愚忠。”【词语献替可否】  成语:献替可否汉语

  • 丝路

    源见“墨子悲染丝”、“杨朱泣歧路”。比喻世事无常、多变。晋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丝路有恒悲,矧乃在吾爱。”【词语丝路】   汉语大词典: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