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未能免俗

未能免俗

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晋阮咸,字仲容,咸叔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故称阮步兵),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衣物,阮咸却挂一条粗布围裙于院中,聊以应俗。后因以“未能免俗”、“阮郎贫”用为傲俗或从俗的典故。

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金.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诗:“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表达出奉命赴官与思欲归乡的矛盾心情。


述宾 没能摆脱一般习俗的影响,指行动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而不得不随俗。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朱文公文集》卷59:“凡此皆近世沦陷邪说之大病,不谓明者亦~,而有此言也。”△多用于描写不得不随俗。→入乡随俗循规蹈矩 墨守陈规


【典源】《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注引《竹林七贤论》曰:“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晋书·阮咸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魏晋时阮咸字仲容,家住在道南,其他阮家住在道北。北阮都是富人,南阮家贫。七月七日,风俗要晾晒衣服,北阮晒的衣服都是纱罗绸缎的,阮咸用竹竿挂出大布制的短裤 (一说围裙) 在院子里晒。有人奇怪,问他,他答道:“不能免俗,用它应个景吧。”

【释义】 后以此典指未能免除俗事;也用以指家贫。

【典形】 免俗未能、南阮贫、阮郎裈、阮咸裈、晒犊鼻、晒裈、摊裈、庭中犊鼻、未能免俗、悬犊鼻、穷巷南阮、阮家贫、南北阮。

【示例】

〔免俗未能〕 宋·范成大《胡宗伟罢官改秩》:“君言薄官淡无味,免俗未能聊复尔。”

〔南阮贫〕 明·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之一:“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

〔阮咸裈〕 清·程先贞 《还山春事》:“短袖独挥王导扇,长竿唯晒阮咸裈。”

〔晒犊鼻〕 唐·李商隐 《七夕偶题》:“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

〔晒裈〕 清·王夫之《读甘蔗生遣兴诗》:“俗客晒裈聊尔尔,比邱休夏自如如。”

〔摊裈〕 清·王夫之《落花诨体》之一:“唐突西施从喝道,诙谐南阮任摊裈。”

〔庭中犊鼻〕 唐·李颀《别刘锽》:“庭中犊鼻昔常挂,怀里琅玕今在无。”

〔未能免俗〕 宋·陆游《自诒》之二:“无可奈何犹食粟,未能免俗学浇蔬。”

〔悬犊鼻〕 清·程先贞《秋兴》:“竿揭秋风悬犊鼻,盘余朝露剥鸡头。”


【词语未能免俗】  成语:未能免俗汉语词典:未能免俗

猜你喜欢

  • 引镜

    《文选》卷四六《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唐.李善注引谯周《考史》:“公孙述窃位于蜀。蜀人任永乃托目盲。及述诛,永澡盥引镜自照曰:‘时清则目明也。’《后汉书.李业传》附“任永、冯信”作:“世适平,目即清。”任

  • 持螯狂吏

    源见“持螯把酒”。借指嗜酒任诞不羁的官吏。清黄周星《满江红.秋富贵曲》词:“餐英骚客,持螯狂吏,此事还推吾辈。”

  • 快刀斩乱麻

    同“快刀斩乱丝”。巴金《谈〈灭亡〉》:“自己一直在两者之间不停地碰来撞去,而终于不能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一下子彻底解决。”主谓 指迅速、干净地处理问题。语本《北齐书·文宣纪》:“高祖(高欢)尝试观诸子意

  • 郑姬谤

    源见“掩鼻计”。谓因妒忌而毁谤。唐长孙佐辅《古宫怨》诗:“拊心却笑西子嚬,掩鼻谁忧郑姬谤?”

  • 起衰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本谓韩愈的古文振起了东汉魏 晋 宋 齐 梁 陈 隋八代文运衰颓之势。后因用“起衰”表示振兴衰颓的文运,建树富有生命力的新文风。清蒋士铨《一片

  • 怀芹

    源见“献芹”。即献芹。明何景明《子衡在狱感怀二十韵》:“斗间谁辨剑,野外枉怀芹。”

  • 穷大失居

    《易.序卦》:“穷大者必失其居。”高亨注:“极大者则骄奢淫暴,必覆败而失其所。”后指多而不适用。清魏源《〈国朝古文类钞〉序》:“诚能以昭代之典章文字读《六经》,而又能以《六经》读昭代之典章文字,其於是

  • 点龙睛

    同“点睛”。李光《河山四律》之二:“囊本无金收骏骨,橐犹有笔点龙睛。”

  • 含沙

    源见“含沙射影”。即蜮。因其能含沙射影,使人致病,故又称含沙。喻指暗中害人的小人。宋苏轼《江涨用过韵》诗:“长驱连山烧,一扫含沙毒。”《聊斋志异.绛妃》:“济恶以才,妒同醉骨;射人于暗,奸类含沙。”【

  • 照魑魅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系身毒国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见妖魅。”“照魑魅”是指宝镜。为咏镜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逸稿补遗》:《倚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