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朱衣点头

朱衣点头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曰:“欧阳公(宋欧阳修)知贡举(主持贡院举试)日,每阅卷,座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即凡是朱衣人点头的,都是合格的文章)。始疑侍吏,及回视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因有‘唯愿朱衣一点头’之句。”(按:今本赵令畤《侯鲭录》无此文)

又见《佩文韵府》卷五“朱衣”下引《侯鲭录》。

宋朝时候,欧阳修主持贡院科举考试。每逢阅卷时,总觉得背后有一个身穿红衣裳的人,不时地点头表示称赞文章作得好,而凡是被朱衣人点头的文卷,竟都能合意入选。开始,他疑惑是陪考的官吏在旁边左右,回头一看却一个人也没有。

后因称主考官为“朱衣使者”,以“朱衣点头”、“朱衣点额”用为科举中选的典故。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这里反用“朱衣点头”的典故。说明鲜于同秀才所谓“才高数奇”,“志大命薄”。这是作者唯心主义宿命论思想的表露。又《古今小说》卷十一:“旧年曾作登科客,今日还期暗点头。”


主谓 科举中选。语本明·陈耀文《天中记》卷38引宋·赵令畤《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尝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明·徐渭《女状元》2出:“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褒义。用于科举方面。也作“朱衣点额”。


【词语朱衣点头】  成语:朱衣点头汉语词典:朱衣点头

猜你喜欢

  • 骊黄牝牡

    同“黄骊牝牡”。明文徵明《跋米临禊帖》:“盖昔人论书,有脱墼之诮,米公得此意,故所作如此。观者当求之骊黄牝牡之外也。”见“牝牡骊黄”。明·徐复祚《投梭记·应聘》:“~谁能究,尘埃物色难参透。”【词语骊

  • 徒政

    《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后因以“徒政”指空有好心而无善法之政。严复《原强》:“且往往当其补救之时,本弊未去而他弊丛然以生,偏于此者虽祛,而偏于彼者闯然更见。甚矣,徒政之不足与为治也。”【

  • 同仇敌忾

    忾,愤恨,愤怒。同仇敌忾,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率师攻楚,长驱直入,七战破郢,楚昭王逃亡在外,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国首都咸阳,于宫门外痛器七天七夜,使得秦康公十

  • 笼纱诗

    源见“碧纱笼”。指名人题壁诗。清薛时雨《百字令.题戚砥斋明经拈花图》词:“北地胭脂容易冷,剩有笼纱诗在。”

  • 鹿为马

    同“鹿是马”。宋王安石《桃源行》诗:“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词语鹿为马】   汉语大词典:鹿为马

  • 草木风

    同“草木风鹤”。唐杜甫《洗兵马》诗:“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 火辨良玉

    源见“美玉经三火”。比喻经过艰苦考验,方能辨别出具有坚贞品质的人才。唐白居易《题赠郑秘书徵君》诗:“在火辨良玉,经霜识贞松。”【典源】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 失楚弓

    源见“楚弓楚得”。谓丢失宝贵之物。清赵翼《题元遗山集》诗:“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 习坎之防

    源见“习坎”。指军事上在险要之地设防。《晋书.殷仲堪传》:“是以李势初平,割此三郡配隶益州,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

  • 越鄂衾

    同“鄂君被”。宋刘筠《清风十韵》诗:“夕劲淮阳桂,晨凄越鄂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