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蔗境

    源见“渐入佳境”。比喻人的晚景美好。宋刘辰翁《双调望江南.寿谢寿朋》词:“欲语会稽仍小待,不知文举更堪怜。蔗境在顽坚。”【词语蔗境】   汉语大词典:蔗境

  • 凤鸣

    源见“卜凤”。比喻夫妻感情融洽。宋吴坰《五总志》:“白屋同愁,已失凤鸣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词语凤鸣】   汉语大词典:凤鸣

  • 因鬼谒帝

    源见“食玉炊桂”。指难得相见。清王光承《与吴六益书》:“夫魏勃……乃旦旦而扫其舍人之门,因鬼谒帝,宜乎灌将军以勃为妄人也。”

  • 曹蜍李志

    《世说新语.品藻》:“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曹蜍指晋人曹茂之,字永世,小字蜍,彭城人;李志字温祖,江夏钟武人。二人均善书,但为人无可

  • 一人半

    《晋书.习凿齿传》:“坚(苻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一人半:安公一人,凿齿半人。后因

  • 鱼烂土崩

    汉.荀悦《汉记.列侯传》:“百姓一乱,则鱼烂土崩,莫之匡救。”像鱼的腐烂,土的分崩一样。亦作“土崩鱼烂”。后因以“鱼烂土崩”用为比喻由于自身腐化或内部动乱而导致覆灭的典故。三国.魏.陈琳《为曹洪与魏文

  • 翁矍铄

    源见“马援据鞍”。谓老当益壮。清黄景仁《贺新凉.寿州遇桐城吴竹亭丈话旧》词:“闻说东山丝竹尽,谁恸西州门路。翁矍铄,依然如故。”

  • 烂头

    同“烂羊”。宋周必大《腊旦大雪运使何同叔送羊羔酒拙诗为谢》:“烂头自合侯关内,何必移封向酒泉!”

  • 毁方

    源见“毁方瓦合”。谓毁弃立身行事的准则。明文徵明《周康僖公传》:“事有义命,毁方以求济,如义何?”【词语毁方】   汉语大词典:毁方

  • 赐北第

    《史记.夏侯婴列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宫殿北面门楼附近的府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及高后赐夏侯婴北第,是对他救孝惠、鲁元的功劳的高度褒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