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枭首

枭首

枭(xiāo消)首:古代酷刑之一,砍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示众。此典指秦始皇的母亲——皇太后,宠幸假宦官嫪毐(lào ǎi涝矮),嫪毐叛乱,被秦始皇发令捕捉,砍头悬挂示众。后以此典比喻极刑处死。嫪毐(?——前238年),战国末年由吕不韦献给皇太后的假宦官,因得皇太后宠信,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人,家僮数千人。秦王政(即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封为长信侯,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和河西、太原两郡为封地。次年,秦王政举行冠礼,准备亲政,嫪毐起兵叛乱,秦王政当即通令全国:有活捉嫪毐的,赏钱百万;杀死他的,赏钱五十万。嫪毐等人全部捉到。卫尉(官廷卫队长官)竭、内史(管京城政事的长官)肆、佐弋(yì一,管皇帝射猎的副长官)竭、中大夫令(中大夫的主管官)齐等二十人都被砍头,车裂肢解示众,灭了他们的家族。此典又简作“枭”。

【出典】: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27页:“即令国中:有生得(活捉)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酷刑,人肢体分绑在几辆车上,撕裂而死)以徇(xùn殉,示众),灭其宗。”

【例句】:

汉·崔寔《政论》:“昔高祖令萧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 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部·枭首》:“昔黄帝斩蚩尤悬首军门,此枭首之起也。”


悬首于木谓之 “枭 ( xiāo) 首”。

“首”谓 “首级”( 头) 。 “枭”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是 “枭首”呢?

“枭”,传说是一种食母的恶鸟,忘恩负义之辈,故 “枭雄”即指强悍、凶残之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人皆枭首。”裴骃集解: “县 ( 悬) 首于木上曰枭。”杀了坏人以后,将其头挂在木上示众,这就叫做 “枭首”。

“枭”为古代极刑之一。汉高祖刘邦曾命丞相萧何制定了 “九章之律”,有灭三族的刑罚。其中有这样五刑: 脸上刺字,削掉鼻子,砍断脚筋,割断舌头,悬首于木。最后一刑便是 “枭首”。

枭,《说文·木部》: “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 ( zhé) 之。”段注: “《五经文字》曰: ‘从鸟,在木上。’隶省作枭。然则 《说文》本作枭甚明。今各本云: ‘从鸟,头在木上。’而改篆作枭,非也。此篆不入鸟部,而入木部者,重磔之于木也。”

“磔”,分尸之刑。

依此说,“枭”原本作 “”,因篆字变为隶书而作 “枭”,所以在此情况之后, “各本”字书皆认为此字形义为 “鸟头在木上”,《说文》也就将此字收入木部而不入鸟部 ( 重磔于木) 。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悬首于木”为什么叫做 “枭首”了。人首悬于木犹枭之首 “在木上”一样。这里有个心理暗示是: 罪犯如枭一般可恨、可恶,应去其首并悬挂于木示众。

同字段玉裁注: “如淳曰: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

传说还有一种食父的恶兽叫 “破镜”,故有 “枭破镜”一语以喻忘恩负义。黄帝曾 “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将他们作为祭祀品而灭绝其类 ( 说详 《汉书·郊祀志》注引孟康说) 。


【词语枭首】   汉语词典:枭首

猜你喜欢

  • 挝渔阳

    源见“渔阳掺挝”。借指击奏激昂慷慨的鼓曲。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俺做个女祢衡,挝《渔阳》,声声骂,看他懂不懂。”

  • 饼师

    宋.尤袤《全唐诗话.王维》:唐宁王李宪,因卖饼者之妻美,强娶为妾。一年后在一次宴会上,宁王让饼师来与其妻相见,其妻泣不成声,席间人都不胜凄惶。宁王命客即兴赋诗。诗人王维写道;“莫以今时宠,难忘异日恩。

  • 千年化鹤还

    同“千岁鹤归”。宋陆游《秋晚书怀》诗:“中夜饭牛初上阪,千年化鹤复还乡。”

  • 红叶

    源见“红叶题诗”。指男女间传情之物或传话之人。清龚自珍《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产丽华,误随红叶去,到天涯。”沈从文《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词语红叶

  • 文身

    在皮肤上涂画文采图形,原是图腾的标志。我国古代东方和南方的一些民族有“文身”的习俗。《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左传.哀公七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穀梁传

  • 山色有无中

    形容山色朦胧微茫,似有若无的奇景。语出唐.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宋.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

  • 九州铸错

    源见“铸成大错”。指造成重大错误。张光厚《感事》诗之二:“九州铸错嗟何及,沧海风平又起波。”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表示要因材施教。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先

  • 鸱夷舸

    源见“范蠡扁舟”。借指乘以遁隐的船。明高启《太湖》诗:“欲寻鸱夷舸,不顾涉险戒。”

  • 失马安知非是福

    同“失马何忧”。宋无名氏《贺新郎.新县令美任》词:“失马安知非是福,况庙庭,侑祀方思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