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化北溟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得志,多指科举中式。唐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诗:“恨无羊角风,使尔化北溟。”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其:指儿子。 旧指对孝子的考察是:当他父亲在世时,看他怀有什么志向;当他父亲去世后,看他又有什么行为。语出《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元.秦简夫

  • 女乘鸾

    源见“乘鸾”。指传说中秦弄玉与其夫成仙飞升。宋 赵子发《鹧鸪天》词:“闻叶吹,想风鬟。浮空仿佛女乘鸾。此时不合人间有,尽入嵩山静夜看。”

  • 诛肜

    《晋书.周处传》载:晋 梁王 肜曾违法,周处(字子隐)深文追究。后氐人齐万年反,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为前锋。肜逞宿憾,命周处孤军击敌,军无后援,周处战死。后遂以“诛肜”谓诛戮残害忠良者

  • 清琴理

    源见“鸣琴化治”。称扬地方官吏清政轻刑,无为而治。唐李频《送寿昌曹明府》诗:“却用清琴理,犹嫌薄俗听。”

  • 化衣

    源见“京洛尘”。谓衣着变色。形容仕途奔波之苦。唐李峤《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诗:“游宦劳牵网,风尘久化衣。”【词语化衣】   汉语大词典:化衣

  • 蠢若木鸡

    同“呆若木鸡”。《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见“呆若木鸡”。《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词语蠢若木鸡】  成语:蠢若木鸡汉语大词典:蠢若木鸡

  • 倚玉蒹葭

    源见“蒹葭玉树”。喻高攀他人的人。常用为谦词。明汤显祖《牡丹亭.幽媾》:“恨单条不惹的双魂化,做个画屏中倚玉蒹葭。”【词语倚玉蒹葭】  成语:倚玉蒹葭

  • 兵起萧墙

    源见“祸起萧墙”。谓兵乱起于内部。《后汉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 铁树开华

    见“铁树开花”。《续传灯录·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梁翰别郡守曾公。逮夜半书偈辞众曰:‘~,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而寂。”【词语铁树开华】  成语:铁树开华汉语大词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