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一个名称,约定了,用惯了,就认为这一个名称是合宜的,而与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合宜的。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大家约定用这一名称命名这一实物,用惯了,也就成了它的名字了。名字无好坏之分,只要明白易懂、不易产生误解,就是好名称。

【出典】: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例句】:

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并列 约定,共同议定;俗成,因大家的习惯而自然形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风俗,最初由一些人相约命定,沿用既久,遂为社会公认。语出《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刘心武《京漂女》:“‘京漂’之间有些~的‘漂规’,凡还没出道尚在挣扎中的‘漂哥’‘漂妹’常常互献信息,以备选用,也算是相濡以沫,‘有饭大家吃’,一种人际温情吧。”△多用于社会习俗或事物名称方面。→相沿成习


解释指某种名称或习惯,因广大群众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非子、李斯皆其学生。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撰成《荀子》一书,表达了自己在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探讨了确定事物名称的原则。他认为,事物的名称本有好多种叫法,至于哪种最合适,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事物是通过约定的方式为之命名的,大家都承认的,就是合适的。不同于大家的约定,不为大家所承认的,就是不合适的。

近义相沿成习

例句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


【词语约定俗成】  成语:约定俗成汉语词典:约定俗成

猜你喜欢

  • 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对曰:‘将以衅钟(宰杀祭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 有妻子则慕妻子

    慕:依恋。 有了妻室,就迷恋妻室。 表示这是人之常情。语出《孟子.万章上》:“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儿女英雄传》三三回:“也深愁他天分过高,未免聪明有余,沉着不足,

  • 剑合延平

    同“剑合延津”。元郭钰《和答彭中和》:“舟回剡曲缘何事,剑合延平在几时?”【词语剑合延平】   汉语大词典:剑合延平

  • 驹在谷

    同“驹留空谷”。宋魏了翁《满江红.叔母生日刘左史以余正月十日所与为寿词韵见贻至是始克再用韵谢之》词:“驹在谷,人金玉。槃在陆,人宽轴。”

  • 四叠阳关

    同“阳关三叠”。宋贺铸《采桑子.罗敷歌》词之五:“凄怨临分,‘四叠阳关’忍泪闻。”

  • 长爪仙人

    源见“麻姑搔背”。指传说中的仙人麻姑。清 丘逢甲《题友卿鸾箫集》诗之五:“长爪仙人鬓未霜,蓬莱清浅话栽桑。”

  • 缀旒

    444 ① 表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朱熹集注:“下国,诸侯也。缀,犹结也。旒,旗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为表,故诗

  • 梧庭凤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第八章:“黄帝即位,施惠承天,……未见凤凰,惟思其象。……于是黄帝乃致斋于中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

  • 宵鱼

    《吕氏春秋.具备》:“三年,巫马期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期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贱)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春秋时,孔子的

  • 雪爪

    同“鸿爪雪泥”。清 王景文《粉蝶儿.示学童》套曲:“念沧桑世界等云烟,尚能将雪爪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