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菟裘归计

菟裘归计

菟(Tú图)裘:春秋时鲁国地名。今山东泰安县南。 此典指鲁隐公说:我将在菟裘地方建盖住宅退隐。后以此典比喻谋地告老还乡。鲁隐公,姬息,是鲁惠公妾所生子。鲁惠公去世,姬息代理主持国政,就是鲁隐公。 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鲁国大臣公子挥(字羽父)奉承巴结地对鲁隐公说:“百姓拥护您,您就正式登位吧。请允许我替您杀死太子姬允,您当用我作国相。”鲁隐公说:“有先君鲁惠公的命令。我因为太子姬永年幼,所以代为摄政处理政务。现在太子姬永已经成长,我正在菟裘地方营建住宅准备养老,把政权交给太子姬允。”此典又作“觅菟裘”、“菟裘计”、“老计菟裘”、“谋菟裘”。

【出典】: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1529页:“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鲁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鲁惠公立为太子),君以我为相。’隐公曰:‘先君有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代皇帝处理政务)。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

【例句】:

宋·苏轼《和子由韩太祝送游太山》:“闻道锦江思濯锦,便须到处觅菟裘。” 金·段成己《满江红·新春用遁庵韵》:“菟裘计,何时有?林下约,床头酒。” 元·耶律楚材《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之四:“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留。” 元·白朴《水龙吟》:“老计菟裘,故应来就,林泉佳遁。” 清·唐孙华《闲居写怀》:“谅无郗嘉宾,为我谋菟裘。”


【典源】《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史记·鲁周公世家》:“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

【今译】春秋时,鲁国的羽父 (公子挥) 向隐公请求杀掉子允 (即后来的鲁桓公),想以此谋求太宰的官职。隐公不肯,说:“由于子允年少,故我代为摄政。如今他已长大成人,我将把国君之位交给他,而自己则在菟裘之地建宅营地退隐。”

【释义】 后以此典指谋地告老归乡。

【典形】 老计菟裘、觅菟裘、谋菟裘、菟裘归计、菟裘计、菟裘无恙、归老菟裘。

【示例】

〔老计菟裘〕 元·白朴《水龙吟》:“老计菟裘,故应来就,林泉佳遁。”

〔觅菟裘〕 宋·苏轼《和子山韩太祝送游太山》:“闻道锦江思濯锦,便须到处觅菟裘。”

〔谋菟裘〕 清·唐孙华 《闲居写怀》:“谅无郗嘉宾,为我谋菟裘。”

〔菟裘归计〕 元·耶律楚材《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之四:“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留。”

〔菟裘计〕 金·段成己《满江红·新春用遁庵韵》:“菟裘计,何时有? 林下约,床头酒。”


【词语菟裘归计】  成语:菟裘归计汉语词典:菟裘归计

猜你喜欢

  • 一钱之郡

    同“一钱太守”。北周庾信《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岂直邓攸清白,见称五鼓之歌;刘宠廉能,名为一钱之郡。”

  • 篱壁间物

    《世说新语.排调》:“桓玄素轻桓崖。崖在京下有好桃,玄连就求之,遂不得佳者。玄与殷仲文书,以为嗤笑,曰:‘德之休明,肃慎贡其楛矢;如其不尔,篱壁间物,亦不可得也。’”桓玄对桓崖轻视其人而重视其桃,要想

  • 潘岳貌

    同“潘安貌”。唐祖咏《赠苗发员外》诗:”花惭潘岳貌,年称老莱衣。“

  • 郗鉴爱

    源见“郗家庭树”。喻称舅对甥之深情厚爱。唐李端《酬丘拱外甥览余旧文见寄》诗:“舅乏郗鉴爱,君如卫玠贤。”【词语郗鉴爱】   汉语大词典:郗鉴爱

  • 坐守株

    源见“守株待兔”。谓固守等待。元许有壬《南乡子》词:“匡世策全疏,只合归来坐守株。”

  • 桃李满天下

    唐.白居易《长庆集》卷六六《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指桃树和李树,用以比喻所栽培的学生或所举荐提拔的人才;满天下,极言施惠之广被,俗言到处都有。姚雪垠《李自成

  • 猿公

    同“白猿公”。唐李贺《南园》诗之七:“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词语猿公】   汉语大词典:猿公

  • 子春之疾

    《大戴礼.、曾子大孝》:“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

  •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臣下罪该万死,皇上是圣明天子。 旧时形容臣下对皇上的愚忠。语出唐.韩愈《琴操.拘幽操.文王羑里作》:“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清.谭嗣同《仁学上.二七》:“至于臣罪当诛,天

  • 上阳宫女心

    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序》:“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后因以“上阳宫女心”喻长期遭受冷落的哀怨。宋刘辰翁《绮寮怨.青山和前韵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