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lì粒):发抖。指义纵执法酷苛,使人不寒冷而浑身发抖。后以此典比喻极端恐惧之状。义纵(?——前117年),河东(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汉武帝时,任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和长安(今陕西西安南)
同“张翰思归”。唐孟浩然《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诗:“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
源见“韫椟待价”。谓藏于匣中的美玉。比喻怀藏之才。唐韩偓《金銮密记》:“臣才不迈群,器不拔俗,待价既殊于椟玉,穷经有愧于籯金。”【词语椟玉】 汉语大词典:椟玉
《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悬鹑。”鹌鹑毛斑烂而尾秃,象补绽百结。后因以“悬鹑”比喻衣裳褴褛,破烂不堪。唐.白行简《李娃传》:“被布裘,裘有百结,褴褛如悬鹑。”宋.赵蕃《大雪》诗:“鹑衣百结不蔽膝,
源见“李郭同舟”。美称李膺。亦借指名流。唐羊士谔《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诗之二:“桂华临洛浦,如挹李膺仙。”【词语李膺仙】 汉语大词典:李膺仙
《史记.留侯世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
《周易》中有“泰”、“否”二卦。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隔而万物塞。后以“泰否”指世道盛衰与人事吉凶。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膏血竭于内,边防堕于外,岌岌不可终日。说者谓中国泰否通塞之机
施施( ㄧˊ ㄧˊ yí yí ):喜悦自得之貌。 形容来人得意洋洋的样子。语出《孟子.离娄下》:“(妻)与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清稗类钞.讥讽类》:
同“先忧后乐㈡”。清 丘逢甲《春感次许蕴伯大令韵》:“动地春江走怒流,秀才心事惯先忧。”
易:交换。析:分解。骸:骨头。爨:烧火做饭。交换亲生的儿女吃,分解尸体的骸骨烧。形容大灾之年或久受围困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象。《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