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陈陈相因

陈陈相因

陈:旧。因:沿袭。 此典指汉初经过几代帝王“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已是国强民富之兴旺景象,粮库里陈粮压陈粮,层层积累,满得溢出仓外,在露天堆积着,以至于腐烂不能吃。后以此典比喻因循保守,没有革新创造。

【出典】:

史记》卷30《平准书》1420页:“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郡、县政府所在城邑)廪庾(yǔ宇,米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绳索)朽而不可校(jiào教,计数)。太仓(汉代京城储粮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yì一,米装太满,溢出仓外)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例句】: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母续传》:“其族散处,四方皆遍,民得依倚出入,通祀于家,曰司仓之神,曰司箧之神,以多为贵,陈陈相因。” 清·恽敬《上陈笠帆按察书》:“夫水、旱感召之说,杂家之所言,皆附会也,不足以取信。而儒者又疏阔,其言庸迂,陈陈相因。” 孙中山《民权主义》6讲:“全体组织,不容根本改造,因为习惯太久,陈陈相因。” 李大钊《新纪元》:“那样陈陈相因的生活,就过了百千万亿年,也是毫无意义,毫无趣味,毫无祝贺的价值” 秦牧《浓缩的蜜糖和凝炼的艺术》:“人们不喜欢陈陈相因。‘似曾相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或者吞温水似的、泥河流似的那种平凡琐碎的东西,而喜欢有独特奇警之处的作品。”


偏正 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新粮。后多比喻因袭旧套,毫无创新。语出《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秦牧《浓缩的蜜糖和凝炼的艺术》:“人们不喜欢~,‘似曾相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或者吞温水似的,泥河流似的那种平凡琐碎的东西,而喜欢有独特奇警之处的作品。”△描写没有创新。→墨守成规 固步自封 萧规曹随 ↔推陈立新 革故鼎新


解释本指粮仓中的陈谷逐年增积。现多用来比喻因袭陈旧,缺乏创新。

出处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统一天下后,休养生息,整顿经济,重视农业,发展商业,顺从百姓的意愿,不随便滥加干扰。到汉武帝刘彻时,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大的水旱灾害,百姓就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各郡县的粮仓都装得满满当当,府库中贮存了很多用不完的财物;京城积存的钱币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以至于钱币散落,无法清点;京城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陈粮加陈粮,满得都溢到了仓外,以至于腐烂变质不能吃了。总之,这时老百姓家家富裕,看门的人都能吃到小米和肉,做官的人很少调动。因为物质生活富裕,所以人人自爱,不轻易犯法,大家都以施行仁义为首要的事,鄙视可耻的行为。文帝、景帝时,他们奖励耕作、劝勉农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把汉朝初年文帝、景帝时的盛世称为“文景之治”。

近义因循守旧

反义推陈出新

例句

一个模式,“依法炮制”,陈陈相因,“似曾于相识”那一套东西,是文艺的大忌。


【词语陈陈相因】  成语:陈陈相因汉语词典:陈陈相因

猜你喜欢

  • 庖丁

    源见“庖丁解牛”。喻指富于才艺者。唐温庭筠《过孔北海墓二十韵》:“轮辕无匠石,刀几有庖丁。”【词语庖丁】   汉语大词典:庖丁

  • 蛇雀之报

    源见“隋侯之珠”、“黄雀报”。谓知恩图报。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偏正 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玉环报恩。据《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

  • 毁裤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如何?’夫曰:‘象吾故裤。’妻因毁新令如故裤。”办事需准确、正确地领会别人的意图或意思,否则就会闹出笑话。韩非所讲的故事就是嘲笑那种头脑

  • 笑面夜叉

    宋.陈次升《谠论集》三《弹蔡京第三状》:“洗垢索瑕,中伤士类,……毒流天下,实不忍闻,主行虽在章惇,(蔡)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夜叉是恶鬼,面目狰狞。夜叉虽面带笑容,但笑总归

  • 东渐西被

    向东、西方向流传。《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孔安国传:“渐,入也。被,乃也。”后来说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传到东方来,叫做“西风东渐”。并列 渐,浸。东边浸染,西

  • 毁方

    源见“毁方瓦合”。谓毁弃立身行事的准则。明文徵明《周康僖公传》:“事有义命,毁方以求济,如义何?”【词语毁方】   汉语大词典:毁方

  • 天鸡报晓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原为神话传说,后用以形容黎明时分的景况。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

  • 不弦琴

    同“无弦琴”。清阎尔梅《汧置草堂读史诗》之七:“斗室蹒跚抱膝吟,空阶露洗不弦琴。”

  • 越相归

    源见“范蠡扁舟”。指范蠡归隐。亦借以泛指致仕隐居。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门临二室留侯隐,棹倚三川越相归。”

  • 不因人热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明.何良俊《世说新语补》卷一《德行》亦载此事。汉时人梁鸿孤高固执,平时不愿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