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黄石传书

黄石传书

指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给张良,以后张良辅汉建大功。后以此典比喻传授奇书韬略,用以济世安邦。或指传授的人、书策等。张良在桥下拾起鞋子,给老人穿上,老人认为这个小孩子可以教导,约张良五天以后清晨,再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奇怪而答应。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了。可是老人已先在那里,他生气地说:“与老人约会,反而后来,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后五天再早些来相会。”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又去。老人又先在那里了,又生气地说:“后来,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过五天再早些来。”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过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象这样。”随即掏出一本书,说道:“读完这本书就能做帝王老师。十年以后会有发迹。十三年后你小子会见我在济水北面,谷城山(今山东东阿县东北)下那块黄石便是我。”于是走了,没有说别的话,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张良看那本书,就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他内容奇异,所以经常学习诵读它。此典又作“谷城授策”、“受书黄石”、“帝师之略”、“谷城文”、“黄石书”、“黄公略”、“圯上书”、“黄公”、“一编圯下”、“老人编”、“传书黄石”、“石公”。

【出典】:

史记》卷55《留侯世家》2035页:“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相传为太公吕尚所著。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例句】: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则少有壮志,颇校兵书,去水降灵,谷城授策。” 北周·庾信《周柱国纥干弘神道碑》:“而受书黄石,意在王者之图;挥剑白猿,心存霸国之用。” 唐·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道叶神交,黄石授帝师之略;德攸天纵,白星降王辅之精。” 唐·骆宾王《赋得白云抱幽石》:“讵知吴会影,长抱谷城文。” 唐·王维《送李补阙充河西度支营田判官序》:“勇能尽敌,礼可用兵。读黄石书,杀白马将。” 唐·刘禹锡《郡内书怀献裴侍中留守》:“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风翔。” 宋·曾巩《孔教授等以曾论荐特示长笺》:“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 宋·苏轼《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 宋·张孝祥《西江月·张钦夫寿》:“已授一编圯下,却须三顾隆中。” 明·唐寅《贫士吟》之三:“贫士居无半亩廛,圯桥拾得老人编。” 明·陈子龙《城西园访史道邻中丞不值》;“传书黄石尝晨出,校猎蓝田夜归。” 陈子龙《自慨》之四:“黄石传书开爵士,青禽敕使属英雄。” 清·钱谦益《题将相谈兵图》:“猿公石公非所希,天津老人或是我。”


【典源】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曾从容步游下邳圯 (yi) 上,有一老父堕其履圯下,使张良下桥取履,张良为之取回并穿上。“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汉书·张良传》亦载。

【今译】 秦末时张良曾在下邳桥上闲游,一老翁故意从桥上将履堕下,让张良去取并为之穿上,老翁穿好履便走了,张良很是吃惊,一直目送着他。老翁走了一里多地,又返回,对张良说:“小伙子可以造就,过五天黎明,再来此与我相会。”张良很纳闷,答应了。五天后黎明,张良来到,老翁早在等他,生气说:“与老人约会,晚来,怎么回事?”走了,又说:“再过五天早点来。”又过五天,鸡刚叫张良便去了,老翁又在,又生气说:“来得晚,又为什么?”又走了,说:“再过五天再早来。”又过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翁亦来,高兴地说:“应该这样。”拿出一部书给张良,说:“学会它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十年便会发达。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穀城山下的黄石即是我。”于是走了,也没有别的话,以后再没有见过他。张良天明打开书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老人即是黄石公。参见〖圯桥进履〗。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向人传授奇书秘策,用以经世济民、安邦定国; 或以“黄石老”、“黄石书”等指传授的人、书策等。

【典形】 传书黄石、帝师之略、穀城授策、穀城文、黄公、黄公略、黄石传书、黄石老、黄石书、老人编、石公、受书黄石、一编圯下、圯上书、黄石推贤、黄石术、桥下书、黄石编、黄石公、圯桥石杳、圯上一编、榖城公、穀城翁、黄石策、素书在黄石、圯桥书、黄石略、圯上人、老人书、帝王师、黄石兵符、桥边呼孺子、老人桥上迹、桥边黄石、黄石三略。

【示例】

〔传书黄石〕 明·陈子龙《城西园访史道邻中丞不值》:“传书黄石尝晨出,校猎蓝田每夜归。”

〔帝师之略〕 唐·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道叶神交,黄石授帝师之略; 德攸天纵,白星降王辅之精。”

〔穀城授策〕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则少有壮志,颇校兵书,去水降灵,穀城授策。”

〔穀城文〕 唐·骆宾王《赋得白云抱幽石》:“讵知吴会影,长抱穀城文。”

〔黄公〕 宋·苏轼《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

〔黄公略〕 唐·刘禹锡《郡内书怀献裴侍中留守》:“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风翔。”

〔黄石传书〕 明·陈子龙《自慨》之四:“黄石传书开爵土,青禽敕使属英雄。”

〔黄石书〕 唐·王维《送李补阙充河西度支营田判官序》:“勇能尽敌,礼可用兵。读黄石书,杀白马将。”

〔老人编〕 明·唐寅《贫士吟》之三:“贫士居无半亩廛,圯桥拾得老人编。”

〔石公〕 清·钱谦益《题将相谈兵图》:“猿公石公非所希,天津老人或是我。”

〔受书黄石〕 北周·庾信《周柱国纥干弘神道碑》:“而受书黄石,意在王者之图; 挥剑白猿,心存霸国之用。”

〔一编圯下〕 宋·张孝祥《西江月·张钦夫寿》:“己授一编圯下,却须三顾隆中。”

〔圯上书〕宋·曾巩《孔教授等以曾论荐特示长笺》:“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


猜你喜欢

  • 众人国士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为知伯报仇,伏在桥下刺杀赵襄子,被捉住后,襄子问他为什么一定要为知伯报仇,“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战国时,

  • 金汤壁

    源见“金城汤池”。指防守壁垒严固。金元好问《满江红.郝仲纯使君守坊州》词:“是往时,曾护国西门,金汤壁。”【词语金汤壁】   汉语大词典:金汤壁

  • 齐人乞墦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女子之夫)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同返)。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

  • 万里鹏抟

    同“万里扶摇”。明 许三阶《节侠记.忧国》:“一片雄心,满腔侠气,万里鹏抟秋汉。”

  • 揭鸡肆赦

    同“金鸡放赦”。宋梅尧臣《祫礼颂圣德》诗:“揭鸡肆赦,雷动乾坤。”【词语揭鸡肆赦】  成语:揭鸡肆赦汉语大词典:揭鸡肆赦

  • 荻字书

    源见“芦荻画灰”。谓用荻画灰教子学书。清顾炎武《表哀诗》:“荻字书犹记,斑衣舞尚寻。”

  • 期期

    源见“期期艾艾”。原指口吃,亦形容迟疑难以启齿。明刘元卿《贤奕编.应谐》:“其妹期期曰:‘姊而裳火矣。’姊目摄妹亦期期言曰:‘父属汝勿言,胡又言耶!’”王西彦《古屋》五部七:“好像受了猝不及防的一击,

  • 第一流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品藻》:“桓大司马(桓温)下都,问真长(刘惔字真长)曰:‘闻会稽王(司马昱)语奇进,尔邪(是这样吗)?’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

  • 调和鼎鼐

    同“调鼎”。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天雨花》一回:“长成必定功名显,调和鼎鼐济苍生。”述宾 在鼎鼐中调和五味。比喻宰相治理国家。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

  • 颐指气使

    见“目指气使”条。并列 颐指,不说话而用面部动作示意。气使,用神情去支使人。形容对人态度傲慢。高阳《粉墨春秋》:“管理这一批身分介于俘虏与客人之间的名流的是一个名叫井崎喜太郎的中尉,~,架子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