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流溪
即今四川巫山县东南之官渡河。《明史·地理志》巫山县:“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注入大江。”《清一统志·夔州府一》:万流溪“在巫山县东六十里。自湖北恩施县大溪河发源,东流至万流驿入大江”。
即今四川巫山县东南之官渡河。《明史·地理志》巫山县:“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注入大江。”《清一统志·夔州府一》:万流溪“在巫山县东六十里。自湖北恩施县大溪河发源,东流至万流驿入大江”。
我国三大边缘海之 一。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到朝鲜济州岛一线同东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近岸海水呈黄色,故名。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北岸启东嘴至朝鲜济州岛一线同东海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高可二十丈。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马头岩“状如勒马”。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宋 《咸淳临安志》卷27昌化县: “柳相山在县 (今昌化镇) 南三十里。高一千八十丈,周回 一百三十里。东接紫溪,南入分水县。”
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南西阳镇。民国《涡阳风土记》卷2:西阳集在“东南四十里。……有范蠡冢,在集西”。在今安徽省涡阳县东南。清同治二年(1863年)捻军领袖张乐行于此被捕,不久遇害。
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四十里凤仪乡 (黄泥铺)。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大通桥十里过安乐坝、清溪县境,十里过黄泥铺,上山,十里至小关山。”
唐方镇名。中和二年 (882) 升蔡州防御使置,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乾宁四年(897) 增领申、和二州。后废。(1)唐方镇名。中和二年(882年)置,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后废。(2)北宋建
元元贞元年(1295)升永新县置,属吉安路。治所即今江西永新县。明洪武初仍降为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永新县为州,治今江西省永新县。属吉安路。辖境相当今江西省永新、宁冈、莲花等县地。明洪武初复降
亦称合川守捉城。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南百八十里有合川守捉城。”
在今浙江温州市。《寰宇记》卷99温州:西射堂“在州西南二里,今基址不存。灵运《晚出西射堂》诗云:‘步出西掖门,遥望城西岑。连障叠崿,青翠杳深沉。’今西山寺是也”。
清初改容美洞宣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即今湖北鹤峰县。雍正十三年 (1735) 改置鹤峰州。清初以容美宣抚司改置,治今湖北省鹤峰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置鹤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