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淡水溪
即今台湾省南投、高雄、屏东县境之高屏溪,南流入台湾海峡。《清一统志·台湾府》:下淡水溪“在凤山县东南三十里。《旧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
在台湾省本岛南部。亦称高屏溪。因干流流经高雄、屏东两县而得名。上源荖浓溪和楠樟溪,均出玉山,平行西南流,到里港附近汇合后始称下淡水溪,再南流经屏东平原,经高雄、屏东两县,在东港以西入海。长171千米,流域面积3257平方千米。
即今台湾省南投、高雄、屏东县境之高屏溪,南流入台湾海峡。《清一统志·台湾府》:下淡水溪“在凤山县东南三十里。《旧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
在台湾省本岛南部。亦称高屏溪。因干流流经高雄、屏东两县而得名。上源荖浓溪和楠樟溪,均出玉山,平行西南流,到里港附近汇合后始称下淡水溪,再南流经屏东平原,经高雄、屏东两县,在东港以西入海。长171千米,流域面积3257平方千米。
1913年析原蒙化厅及赵州、云南县地置,后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弥渡镇 (即今云南弥渡县)。民国 《云南行政纪实》: “古时溪河横流,行人迷渡,因名迷渡。后以迷字欠雅,更名弥渡。” 1929年直属云南省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瓦室镇。清道光《通江县志》卷2:瓦石铺“离城五十里”。1933年川陕省瓦室市苏维埃驻此。
①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北。《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高都县:“莞谷,丹水所出。”《水经·沁水注》:丹水“东南流,注于丹谷。……丹水又径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东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八十里。《寰宇记》卷139蓬池县:“梁天监元年分阆中之地置大寅县,取邑西大寅山为名。”《舆地纪胜》卷188蓬州:大寅山“在蓬池县西。”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位于郑和群礁之西,大现礁西北17海里。东北至西南长2.8公里,极狭。中国渔民向称西北角。1935年公布名称为西石或神女庙石。1947年改名福禄寺礁。
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七十里。上承澺水 (今洪河),东出为铜水、富水 (今堙) 等注入淮河。周围三十里。今堙。《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平五年 (188),“遣下军校尉鲍鸿讨葛陂黄巾”。《晋书·石勒
①即井陉山。在今河北井陉县北。《穆天子传》卷4:“至于鈃山之队”(《史记索隐》引作“陉山之隧”)。《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陉山在“县(今城关镇)东北五十里。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今县境诸山错
即今四川渠江及其上游南江。《汉书·地理志》 作潜水。因水在宕渠县境内,故 《水经》 或作潜水,或作宕渠水,上游一名北水。《水经·漾水注》: “汉水又东南径宕渠县东,又东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南郑县巴岭,
明置,属洪雅县。在今四川洪雅县南里许,青衣江南岸隐蒙山麓。
即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归义镇。民国《岑溪县志》旧分乡地图:东归义乡有新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