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门
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东路的东端。前身为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原是一座瓮城,不便通车。1927年在兴建中山陵园大道时,将门拆除,把门基挖低,又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在中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可通汽车,为通向中山陵的大门。但中山门两侧仍保留着明代的城墙,城外还有一段护城河,气势相当宏伟。
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东路的东端。前身为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原是一座瓮城,不便通车。1927年在兴建中山陵园大道时,将门拆除,把门基挖低,又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在中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可通汽车,为通向中山陵的大门。但中山门两侧仍保留着明代的城墙,城外还有一段护城河,气势相当宏伟。
即今福建莆田市西北九华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陈岩“在城北十里。古有陈姓者隐此山。上有石洞,广可数丈。旁有巨人迹、石茶灶、石棋枰”。
又名漓山、沈水山、象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象鼻山。《方舆纪要》 卷107临桂县: 漓山 “山魁然拔起,横障江上,郡人名为象鼻山。以山突起水滨,形如象鼻也。明初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
隋开皇十年(590)改永业郡置,属建州。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筋竹镇。后废。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大业三年(607)属永熙郡。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安义县。至德中复为永业县,属义州。北宋初废入岑溪
即乌兰布拉克。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九十里西乌兰不浪乡。民国 《绥远通志稿》 卷2: 武川县第七区设在乌兰不浪。
即古格札什鲁木布则城。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三十里。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平城故城。北魏承明元年 (476) 八月,孝文帝诏建。同年十月,孝文帝曾行幸此寺。
在今河北盐山县南。《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元朔三年(前126)封公孙弘为“平津侯”。《史记·三王世家》 正义引《括地志》:“公孙弘所封平津乡,在沧州盐山县(今黄骅市南旧城)南四十二里。”
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3永康县: 绝尘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以山势崄巇出尘而名”。
即尉子桥。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四十八里。《金史·海陵纪》: 正隆六年 (1161) 大举伐宋,“败宋兵于蔚子桥”。
唐至德二年(757)改安康郡置,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以东、旬阳县以西的汉水流域。乾元元年(758)改为金州。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安康郡置,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