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仁寿县

仁寿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普宁县置,为陵州治。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东二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51:仁寿县“从文帝年号”。一说以仁寿宫为名。大业三年(607)为隆山郡治。唐武德元年(618)为陵州治,贞观元年(627)移治今仁寿县。天宝元年(742)为仁寿郡治,乾元元年(758)复为陵州治。北宋熙宁五年(1072)为陵井监治,宣和四年(1122)为仙井监治。南宋隆兴元年(1163)为隆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283)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属资州。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南宋抗金英雄虞允文为本县人。


在四川省中部偏南。属眉山市。面积2606.4平方千米。人口155.9万。辖23镇、87乡。县人民政府驻文林镇。隋开皇年间,曾于此建宫殿,取《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之意,故名。南朝梁初置怀仁县,普通中于县置怀仁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名普宁县。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于县置陵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普宁名仁寿县。大业初改陵州为隆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隆山郡为陵州。贞观间迁今治。天宝、至德年间为仁寿郡治。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陵州为仙井监,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隆州,仁寿县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资州直隶州。1913年属下川南道,1914年属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南行署区内江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内江专区。1958年属乐山专区,1968年属乐山地区,1985年属乐山市。1997年属眉山地区,2000年属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低山丘陵区。龙泉山绵亘县西北部,东南部丘陵起伏。通江河、清水河由西南向东北流,于县东部纳龙水河后称球溪河。西北部有倒流水、鲰江河西入岷江。县西北黑龙滩水库库容3.6亿立方米,并为著名旅游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棉花、油菜籽,并产蚕茧,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之一。有煤、膨润土等矿。有化肥、陶瓷、建材、食品等工业。奶黄瓷餐具、传统食品芝麻糕著名。成三公路经此。古迹名胜有虞丞相墓、奎星阁、龙岩墨竹、牛角寨摩崖造像、黄姑洞及双牌坊等。


猜你喜欢

  • 三岩龙

    在今四川九龙县西南三岩龙乡。清置三岩龙土百户。

  • 绛部

    大理国置,属会川府。治所在今四川会东县东铅锌镇,一说今会东县。《元混一方舆胜览》 卷下:“会通,蛮名昔托,又名绛部。”大理国置,治今四川省会东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置会理州。

  • 石门峡

    在今河北遵化市西四十五里石门镇。《水经·鲍丘水注》:灅水“东南径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即此。

  • 十四道沟

    即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十四道沟镇。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临江县至长白县之途程有十四道沟。

  • 白猎山

    亦作北猎山。又名北立山。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北百立山。《方舆纪要》卷101恩平县“天露山”条内:“县东北百里有白猎山, 险峻,有瑶寨。嘉靖三十一年佥事杜璁破瑶贼于此。猎一作腊。”

  • 龙首桥

    在今福建福清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6福清县:龙首桥“在县南门外。宋天圣五年创建,长四十丈,名曰通海。元祐二年,复建梁于其南,长二十二丈,故名坦履。绍兴二十年,又续为梁,长十六丈,三桥共长八十丈,改今

  • 温汤

    ①在今河北蔚县北。《魏书·陆丽传》: 和平时,为侍中司徒,“疗疾于代郡温泉”。《水经·㶟水注》: “㶟水又东北径桑乾县故城西, 又屈径其城北。王莽更名安德也。《魏土地记》

  • 乐阳江

    即洛阳江。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洛阳江。

  • 晒甲山

    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 晒甲山 “相传李广守右北平,曾驻师于此”。

  • 硗碛

    即今四川宝兴县北一百六十里硗碛藏族乡。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此,与川军激战后翻越夹金大雪山,拉开 “爬雪山,过草地” 的悲壮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