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 (猛) 角董
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勐董镇。清代置勐角董土千总,属镇边直隶厅。光绪 《续云南通志稿》 卷首载光绪十七年 (1891) 七月上谕:“土目罕荣高被罕荣先围攻,未敢挟忿寻仇,听候官军处治,尚属安分守法,着给予土千总,管理勐角、勐董、准其世袭,以昭激励。” 包括勐角、勐董两部份,因名。
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勐董镇。清代置勐角董土千总,属镇边直隶厅。光绪 《续云南通志稿》 卷首载光绪十七年 (1891) 七月上谕:“土目罕荣高被罕荣先围攻,未敢挟忿寻仇,听候官军处治,尚属安分守法,着给予土千总,管理勐角、勐董、准其世袭,以昭激励。” 包括勐角、勐董两部份,因名。
①唐广明中置,属建昌县。在今江西靖安县。五代杨吴乾贞二年 (928) 改为靖安场。南唐升元元年 (937) 升为靖安县。②本名龙安镇。又称静安镇、龙湾镇。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宋史· 高宗纪》: 南宋
北周改青城郡置 (一说北周置),属眉州。治所在青神县 (今四川青神县南二十里瑞峰镇)。辖境相当今四川青神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废。北周置,治青神县(今四川青神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青神县一带。
①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前272) 置,治所在宛县 (今河南南阳市)。《元和志》 卷21:“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 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南桐柏县以西,湖北丹江口市以东,河南鲁山县以南,河南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昌洛县置,属熊州。治所在今河南洛宁县西洛水北。大业初省入宜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昌洛县置,治今河南洛宁县西,属洛州。大业初废。
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明一统志》卷21泽州:仙公山“在高平县西北四十五里”。
即今辽宁凤城市西北九十里四门子镇。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0奉天省矿产表:凤城县四门子产金。
十六国成汉玉衡二年(312)置, 为汉原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怀远镇。东晋永和三年(347)改为江原县。古县名。十六国成汉李雄改江原县置,治今四川省崇州市西北怀远镇。为汉原郡治。东晋永和中
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三十八里院上镇。旧属莱阳县。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莱阳县西南有院上集。因北齐天保年间曾建靖林禅院于此,故名。
即今四川名山县东南之名山河。为青衣江支流。《元和志》卷32名山县:名山水“在县东二百步,东南入平羌水”。《清史稿·地理志》 名山县:“名山水在县东二百步,东南流入雅安,为小溪河。”
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北二十里高显镇。《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八年 (576),“周主至高显,遣齐王帅所部先向平阳”。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