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

又称寺沟石窟。在今甘肃西峰市西南五十里复钟山崖壁上。据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及《镇原县志》引自唐碑记载,北石窟为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川刺史奚康生开始建造。分上、中、下三层,南北长120米。最高处距地面十余米。北魏的第165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窟高14米,长21.7米,宽15.7米。造像以大佛为主,伴以胁侍、弥勒、普贤、阿修罗及佛传故事等。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开凿,共有窟龛二百九十五个,现存造像二千一百二十六躯,石刻及墨书题字一百五十余方。是甘肃规模较大的石窟群之一。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寺沟石窟。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千米寺沟川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及《镇原县志》引自唐碑记载,北石窟为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开始建造。窟龛开凿在黄砂岩的崖面上,分上中下三层,南北长120米。最高处距地面十余米。编号165窟(俗称“佛洞”),是窟群中最大、保护最好的一窟。高13.2米,深17.9米,宽21.7米,内造七佛,身高8.1米许;十胁侍菩萨,身高3~4米;二交脚菩萨,高5.8米;还有三头四臂天王,乘象普贤菩萨。前壁门上明窗左右有大型高雕佛本生故事《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图》,门外两侧雕有金刚力士和狮子。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窟造像,现存窟龛295个、塑像 2100 身。石刻及墨书题字150方、碑刻7通。壁画较少,多已残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汗特勒克山

    在今新疆阿克陶县南。《清一统志·喀什噶尔》:汗特勒克山“在英吉沙尔城四百余里。葱岭东境分支也”。

  • 同正县

    1914年改永康县置,属广西镇南道。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北中东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1年撤销,并入扶绥县。古旧县名。明成化八年(1472年)改永康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西北。属太平府。

  • 黄土银场

    北宋置,属邵武县。在今福建邵武市西南黄土关。《清一统志·邵武府》: 黄土隘 “在邵武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黄土岭。亦曰黄土关。即古黄土银场也。元置黄土寨巡司”。

  • 江

    即水。 指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一段之岷江。 《方舆胜览》 卷52崇庆府: 江 “自青城县南流入县界”。 《明史·地理志》 崇庆州: “西北有江,东流入

  • 孙波

    西藏古代族部名。为苏毗的异译称。《新唐书·苏毗传》:“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在藏文史籍《敦煌吐蕃文书》中,孙波为西藏最早十余小邦中之强者,最初在今西

  • 林奔城

    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 林奔城 “在日喀则城东一百九十一里”。《清会典图》 前藏图注: 雅鲁藏布河“又经林奔城北,龙泉河二水合西北流注之”。林奔,又作仁本、林绷。在今西

  • 葛砧山

    在今四川会理县东南八里。《明一统志》卷74四川行都司会川卫: 葛砧山 “上产石青,有四色”。

  • 傀儡山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清一统志·台湾府》: 傀儡山 “在凤山县东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为加唠。《通志》: 在县治东。冲霄耸起,常带云雾。舟行至澎湖,天气晴霁,即见此山。重冈复岫,皆人迹所不到,总呼为

  • 历城郡

    北周置,属灵州。治所在建安县(今宁夏陶乐县西南黄河东岸)。隋开皇三年(583)废。《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太和初,三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北周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

  • 丰乐堡

    在今河北肃宁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肃宁县“南阳务”条下载:“丰乐堡在县东。亦宋置戍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