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跄浦
约在今上海市杨浦区虬江码头之西。明永乐中,夏原吉疏浚黄浦江,借道范家浜,由外白渡桥向北至南跄浦口入海。《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上海县: 南跄浦 “永乐中导黄浦由此入江处也,今故址已堙。而县东北有跄港、大跄浜,南近都台浦,相传即南跄旧流”。
约在今上海市杨浦区虬江码头之西。明永乐中,夏原吉疏浚黄浦江,借道范家浜,由外白渡桥向北至南跄浦口入海。《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上海县: 南跄浦 “永乐中导黄浦由此入江处也,今故址已堙。而县东北有跄港、大跄浜,南近都台浦,相传即南跄旧流”。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北、舟山市普陀区南东磨盘洋。《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海”条:“由东而南接象山县界,《志》云:……乱礁等洋抵象山县之钱仓所而止, 皆嘉靖中控御倭夷处。”即今浙江省象山县象山港外磨
在今山西右玉县北二十七里红土堡村。《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红土堡“嘉靖二十七年筑,万历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西距右卫仅十五里,迤东则黄土、牛心、云阳诸堡也”。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西二里。《舆地纪胜》卷76复州:三阳湖“在玉沙县西二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曰三阳”。即“昭阳湖”。
1921年由荆南道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十三县及襄阳道的荆门、当阳、远安三县合置,属湖北省。治宜昌县 (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巴东、五峰
原名大茅峡。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铜罐驿下游。为长江小三峡之一。王士正 《蜀道驿程记》云: “过猫儿峡,莲峰叠崿,亏蔽云日,一山突起,石棱刻露,其色青碧,曰青石尾。”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与江津市间。系长江切
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原县城西南。《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黄渡浦 “南通吴淞江,对岸即大盈浦也。黄渡之北曰吴塘,北出练祁塘,达于刘家河”。今黄渡浦已湮。
即棘津。在今河南滑县西南古黄河畔。《宋书·垣护之传》:“玄谟攻滑台,护之百舸为前锋,进据石济。石济在滑台西南百二十里。”又作棘津(《水经注·河水》)。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古黄河上。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唐景云二年 (711) 分括苍县置,属括州。治所即今浙江青田县。《太平御览》 卷171引 《永嘉记》: “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曰竹青,此处所丰,故曰青田。” 《名胜志》 称: “治青田山下,因
南宋建,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小宝山南麓。 张端义 《贵耳集》 卷下载: “韶州涔水场以水浸铜之地,会百万斤铁,浸炼二十万铜,且二广三十八郡皆有所输,或供铅场,或供银,或供钱,岁计四五万缗
亦作亦麻、伊瞒、尼满。满语意为山羊。在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明永乐八年(1410)置亦麻河卫,属奴儿干都司。清为三姓副都统辖地。咸丰十年(1860)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将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