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井镇

双井镇

即今河北魏县东南三十里双井镇。《方舆纪要》卷16魏县:“又有双井镇,即双井渡,漳卫合流之冲。”


(1)在河北省魏县中南部。面积47.6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双井,人口5460。以两口古井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有制砖、木器加工、食品加工等厂。魏张公路经此。(2)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中部。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井村,人口2650。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民国时隶属方台乡,后改第五区。1956年设双井乡,1961年成立双井公社,1984年复设双井乡,1998年改镇。农产玉米、小麦等。为区粮食主产区之一,有建材、农机加工等业。哈萝公路经此。(3)在湖南省溆浦县北部。面积69.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双路坪,人口2680。因境内有双眼井,故名。1956年为花桥乡。1961年为花桥公社,1981年更名为双井公社。1984年复乡,1995年置镇。主产稻,并产柑橘、枣、棉花。有农机、汽修、农副产品加工等厂。设有圩场。湘黔铁路经此设站。怀桃公路经此。(4)在贵州省施秉县东南部、清水江北岸、癞子山西南麓。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长田寨村,人口 2360。镇南有黑、白二沙井,故名。1932年置镇,1936年废。1958年建双井公社,1962年与原新城管理区合并建双井公社。1984年置双井镇。1992年翁西乡并入。主产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烤烟。有修理、酿酒、饮食等业。是县东南部重要集镇。清水江过境,白平、施马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水阳江

    即今安徽南部青弋江支流水阳江。《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水阳镇“南唐始曰水阳渡”。以经水阳镇, 因谓之水阳江。长江南岸支流。亦说为青弋江支流。在安徽省东南部。上源西津河源于绩溪县北部,北流至宁国市附近

  • 陕西

    ①古地区名。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 为界,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以西归召公治理。后人一般认为陕指陕陌而言,因称陕陌以西地区为陕西。②唐方镇名。上元元年 (760) 改陕虢华节度置,

  • 勐 (猛) 昂

    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南八十四里勐昂,为布朗山布朗族乡驻地。傣语“勐” 为平坝,“昂” 为漂亮,意即漂亮的平坝。

  • 红宁沟

    即今山东五莲县驻地洪凝镇。明嘉清《青州府志》卷11:红宁沟“在(日照)县西北一百里,通安丘小径,盗贼出入之处”。

  • 晒经关

    明置,属越嶲卫。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晒经乡。《明史·地理志》 越嶲卫: “有晒经关。” 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4: 晒经关,“ 《志》 云: 关在越嶲卫东三百里高岭山,关旁广石,即三藏法师晒经处,

  • 四隤山

    在今江苏江浦县西南,与安徽和县接界处。《元丰九域志》卷5:乌江县“有四隤山”。

  • 大亚齐国

    指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特区一带。一名哥打拉夜。清谢清高《海录》卷中:大亚齐国“在锡哩西北,疆域稍大,由红毛浅外海西北行日余即到”。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重迦罗”条译作亚崎。《明史·外国列传》

  • 乌碣岩

    在今朝鲜钟城附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战败乌拉部布占泰于此。在今朝鲜钟城附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战败乌拉部布占泰于此。

  • 玉局化

    即玉局观。在今四川成都市南。《资治通鉴》:后唐同光元年(923),“(前)蜀司天监言国有大灾。蜀主诏于玉局化设道场”。胡三省注:“玉局化在成都。”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前蜀设道

  • 弥臣国

    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西南端勃生附近,或以为在缅甸伊洛瓦底江口。《新唐书·骠国传》 属国中有弥臣。《寰宇记》 卷177 “骠国” 条: 贞元二十一年 (805),“封弥臣国嗣王道勿礼为弥臣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