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受降城

受降城

①西汉太初元年 (前104) 建,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一说在乌拉特后旗北。为匈奴降者所居。《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遣人来告降汉,乃命因杆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次年,遣浞野侯赵破奴将二万余骑出朔方西北二千余里,期至浚稽山接应,既而单于发觉左大都尉之谋,杀之,发兵击赵破奴,破奴还师,“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方骑围之……军遂没于匈奴。匈奴儿单于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其明年,单于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汉书·匈奴传》: 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降汉入朝,“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遣军送出鸡鹿塞。

②唐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黄河以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用以防御突厥的侵扰。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村古城; 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南,黄河北大黑河东岸,西去中受降城三百里;西受降城在杭锦后旗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东去中受降城三百八十里。其后东西两城均曾改筑。

③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清一统志·太平府》:受降城“在今明江厅(治今明江镇)北五里。明成化间,征交阯受降之所”。


(1)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为接受匈奴投降,汉武帝遣将军公孙敖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2)唐景龙二年(708年)朔方道总管张仁愿于黄河之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寇之路。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南,黄河北大黑河东岸;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北岸。其后东西两城均曾改筑。


猜你喜欢

  • 罂浮渡

    在今陕西韩城市南黄河上。《汉书·韩信传》: 信 “遂进兵击魏。魏盛兵蒲坂,塞临晋……(信) 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后人讹为以木罂浮渡,故 《方舆纪要》 卷54朝邑县: 罂浮渡“道盖出于此”

  • 混桥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城东北。《晋书·姚弋仲载记》: 十六国后赵青龙元年 (350),“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一说即故邺城东五里之石桥,桥跨漳水,长十余丈。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故邺县城东

  • 几江

    今四川江津市北长江之别称。《清一统志·重庆府一》:江水“至江津县北,还绕县治,状如几字,亦名几水”。区片名。在重庆江津市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2万。为原几江镇人民政府驻地。自北宋乾德五年(96

  • 三井堡

    明万历中置,在今山西岢岚县东北三井镇。

  • 白花峒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明史·地理志》:贺县东北有白花洞土巡司。后废。

  • 上河峡

    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青铜峡。《水经·河水注》:河水东北流,“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即此。

  • 泡子河

    在今北京城崇文门东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46引 《燕都游览志》: “泡子河在崇文门之东城角,前有长溪,后有广淀。” 初由元大都丽正门(南城墙正门,今天安门南) 左东南流入通惠河,明南城墙外移,把泡

  • 忽毡河

    即忽章河。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

  • 委粟关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十五里。《水经·滱水注》: 唐水 “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 《地道记》 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又 《新唐书·地理志》 唐县: “北有委粟故关。”

  • 泸山

    即今四川西昌市南之泸山。《方舆纪要》 卷74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 泸山在 “司南十五里。以山之西近泸水而名”。《明一统志》 卷73四川行都司:泸山 “其山西近泸州”为名。山东临邛海,山上有光福寺、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