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台东县

台东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台东厅置,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东县。


在台湾省本岛东南部,东濒太平洋,西南与屏东、高雄两县毗连,北接花莲县。东南海上有绿岛和兰屿。面积 3515.6 平方千米。人口24.2万。辖1市、2镇、13乡。县治台东市。原为高山族聚居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卑南厅,属福建省台湾府。卑南(亦作埤南)或卑南觅,系高山族社名音译。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台东直隶州,因位台湾东部故名,驻卑南。有今台东、花莲二县地;十八年改卑南厅为县。二十一年置台东支厅,属台南县;二十三年(1897年)设台东厅。宣统元年(1909年)划北部另设花莲港厅。1945年光复后改县。地处台东纵谷平原南部,东西有海岸山脉南段和中央山脉南段耸峙。太平洋沿岸有狭长的沿海平原。卑南溪纵贯纵谷平原区。县境在北回归线南,属北热带湿润气候。经济以农业为主,多旱作。主要作物有稻、甘薯、香蕉、甘蔗,并产菠萝、柑橘、木瓜及香茅。山地森林覆盖面积达70%,林产主要有麻六甲合欢、泡桐、可可、椰子、木麻黄、相思树、桂竹和油桐。渔业较发达,有成功(新港)、大武、绿岛和伽兰等渔港。工业有木材加工、水泥、制糖、纺织、化工、电器和食品等。花东铁路穿越县境北部,并有南回铁路与之相接。9号、11号、20号及22号省道纵横境内。有台东机场与台东港。名胜古迹有海山寺、龙凤寺、鲤鱼山、兰屿、知本温泉和“卑南文化”遗址、“都兰文化”遗址和八仙洞“长滨文化”遗址等。


猜你喜欢

  • 丁公山

    又名丁里村。在今安徽萧县东南十五里。《元和志》卷9萧县:“丁公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高帝处。”《寰宇记》卷15:“楚汉相攻,高祖败,薛人丁固追之,即此也。”

  • 赵都军城

    北魏置,即今河北河间市。太和十一年(487) 置瀛州于此。北魏置,即今河北省河间市。太和十一年(487年)置瀛州于此。

  • 南盘江

    在今云南东部及贵州、广西间。元代以来称南盘江,亦称盘江。《元史·地理志》 曲靖路:“沾益州,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明一统志》 卷87曲靖军民府: 盘江 “在沾益州。有二源,北流曰北盘

  • 大桥

    即今江西樟树市东大桥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6:清江县东北有大桥墟。集镇名。(1)在安徽省定远县东南部、池河南岸。大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800。因河上曾建有大木板桥得名。有农产品加工、轮窑等厂

  • 上道营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平甫。《方舆纪要》卷102韶州府曲江县:上道营“在府东北”。

  • 养善木河

    又作阳石木河、养息牧河。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明后期,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见 《万历武功录》、《三朝辽事实录》。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遣兵渡辽河,抵阳石木河立营,见 《清

  • 绵 (緜) 水县

    ①东晋孝武帝时置,属东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江安县。其后曾迁今江安县西。《宋书·州郡志》: “綿水令,何志晋孝武立。” 《旧唐书·地理志》 绵水县: “当绵水入江之口”,因以为名。南朝梁属泸州。隋大业三

  • 小沂河

    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兖州府一》:小沂河“有二源:一出县东北太白山之东,一出县东北樵山之西,俱至县东北合为沂河,入沂州府界。盖即沂州大阜之上源也”。

  • 小有洞天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王屋山东南。唐枢《游王屋山录》称:“有清虚宫远在东偏,是为小有洞天。”

  • 原鹿侯国

    东汉建武十五年 (39) 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三国魏改为原鹿县。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置,治今安徽省阜南县南。属汝南郡。三国魏改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