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台北市

台北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置,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北市。


在台湾省本岛北部。面积272.16平方千米。人口263.3万。是台湾省省会、第一大城市。辖松山、大安、古亭、双园、龙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内湖、南港、木栅、景美、士林、北投等16区。市政府驻建成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氏治台后,属天兴县,后属天兴州。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至今士林、北投一带硫黄采矿业兴起,四十八年闽籍泉州人继而入垦大加蚋(今万华一带),经济日益繁荣。雍正元年(1723年)属淡水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八里坌(今淡水镇)都司营移驻艋舺(今台北市龙山区),至乾隆五十年升为县丞。光绪元年(1875年)设台北府,以淡水县为府治(今市境城中区)。台北之名始此,成为台湾北部政治中心。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台湾巡抚驻此,进而为台湾全省政治中心。光绪二十一年日占后废台北府,改设台北县。此后行政建制变动频繁,至1920年后台北始为市,属台北州。1945年光复后设市,划原辖域为10个区,后又划入北投、士林、内湖、南港、景美、木栅等六乡镇置为区,扩大为16个区。地处台北盆地东部,北部为大屯火山区,东、南为低山、丘陵环绕,淡水河流贯市境西部。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除种植稻外,以蔬菜、瓜果、花卉等为大宗。城市的发展始于艋舺港口的开发。由于垦民与大陆来往频繁,贸易日盛,18世纪中叶淡水河边已有渡口街、水仙宫街、番薯市街等街道,被称为“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的台湾第三大城市。1945年光复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省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以电机及电器具制造为主,化学、化学制品、印刷等业也占重要地位。台湾纵贯铁路横贯本市,设有南港、松山、台北、万华四车站,并有支线西北经关渡达淡水镇。高速公路横贯本市,设有内湖、圆山、台北三交流道。此外还有省道、县道、乡道构成高密度公路网。境内松山机场辟有岛内航线。全省1/4大专院校集中于此,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兴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工学院等。名胜古迹有阳明山风景区、北投风景区、台北公园、木栅动物园、剑潭公园、双溪公园和龙山寺、霞海城隍庙、保安宫、孔子庙、指南宫、碧山寺、关渡宫等。


猜你喜欢

  • 勿谷寨土司

    清同治间置,属南坪营。在今四川南坪县南勿角乡。后废。

  • 西界沱

    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北西沱镇。清道光《石砫厅新志》卷1:“自临溪场北出楠木了七十余里抵江岸,忠、万交邻为西界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置塘汛,且设巡检司驻之。”民国设县佐。

  • 傅阳县

    春秋偪阳国,秦置县,属泗水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城南五十里侯孟。西汉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西晋省。古县名。春秋偪阳(傅阳)国。秦置县,治今山东省枣庄市旧峄县南,属泗水郡。西汉属楚国。东汉属彭城国

  • 鸾鸟县

    西汉置,属武威郡。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南古城。《后汉书·段颎传》: 永康元年(167),“当煎诸种复反,合四千余人,欲攻武威,颎复追击于鸾鸟,大破之”。即此。西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南。

  • 蒋峪集

    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蒋峪镇。明嘉靖 《临朐县志》: 蒋峪集 “在县南七十里”。

  • 鸡川砦

    北宋治平四年(1067)置,属秦州。在今甘肃通渭县东南吉川乡南五里。金升为鸡川县。遗址尚存。

  • 通真岩

    在今广西灌阳县南二里。《清一统志·桂林府一》: 通真岩 “一名灵岩。前后洞门敞朗,约深十余丈,广二十余步,如大厦焉”。

  • 辅州

    西魏置,治所在淮阳郡 (今河南桐柏县境)。北周废。

  • 曲先塔林都元帅府

    元元贞元年(1295)置,治所在曲先(今新疆库车县)。《元史·成宗纪》:元贞元年,“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以衅都察为都元帅,佩虎符”。

  • 打耳班

    即今阿塞拜疆里海西岸高加索山南达尔班特。《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打耳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