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京县
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改岭西县置,为吐京郡治。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改为石楼县。
②东魏武定三年(545)置,属武州。治所在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北齐废。
古县名。(1)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岭西县置,治今山西省石楼县。为吐京郡治。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2)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置,治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属汾州。北齐废。
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改岭西县置,为吐京郡治。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改为石楼县。
②东魏武定三年(545)置,属武州。治所在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北齐废。
古县名。(1)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岭西县置,治今山西省石楼县。为吐京郡治。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2)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置,治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属汾州。北齐废。
在今浙江湖州市北。《新唐书·地理志》湖州乌程县: “北二里有蒲帆塘,刺史杨汉公开,开而得蒲帆,因名。”
明洪武五年 (1372) 于旧德明洞长官司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穗明乡。二十九年 (1396) 并入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
①即逢鹊山。在今河北内丘县西六十二里。《汉书·地理志》 中丘县: “逢山,长谷渚水所出,东至张邑入浊。”②在今山东临朐县西二十五里。其山峭绝,惟一径可通,有泉出岩窦,甘洁异常。相传为殷诸侯逢伯陵之国。
金兴定四年 (1220) 改浮山县置,属平阳府。治所即今山西浮山县。元复改浮山县。古县名。金兴定四年(1220年)改浮山县置,治今山西省浮山县。属平阳府。元仍名浮山县。
即今云南勐海县西南百里打洛镇。元为倒龙。明为版纳景洛。清称打洛。
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宾安镇。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札不剌站”。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枷板站。为海西东水陆城站沿松花江、黑龙江抵奴儿干都司交通驿站。
在今广东中山市北。明弘治九年(1496)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北。明弘治九年(1496年)于此置小黄圃巡检司。清康熙元年(1662年)裁,寻复。
即今朝鲜北部狼林山、小白山。《汉书·地理志》 乐浪郡吞列县:“分黎山, 列水所出。”
在今云南昆明市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聂耳 (1912—1935) 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1930年到上海后入明月歌舞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音乐
①在今福建仙游县南。《方舆纪要》卷96仙游县:仙溪“在县城南。一名大溪。一名南溪。又名蓝溪。西北受永春、德化之水, 东南流, 至县前环绕如带。又东南汇诸溪水, 亦合于三会溪”。”②在今湖南安化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