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山

吴山

①亦名虞山、吴坂、虞坂、盐坂。中条山支脉。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跨夏县、平陆界。《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县有吴山。

②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历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正义》引《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

③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民国《吴县志》卷19:“吴山为横山南出之支,在石湖滨。吴越广陵王子奉建吴山院于此,故名。”

④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夹谷山北。《清一统志·海州》:吴山“峰峦独秀,时有云气,左胁壁立千仞”。

⑤在今浙江长兴县南吴山乡东。《清一统志·湖州府一》:吴山“在长兴县东南四十三里。周二十里。梁吴均卜宅于此,唐吴筠复居之,因名”。

⑥一名胥山。在今浙江杭州市旧城区西南城隍山。相传因山上有伍子胥庙,故名胥山。五代时,山上建城隍庙,故名城隍山。《寰宇记》卷93杭州钱塘县:“吴山泉在吴山北。”宋《淳祐临安志》卷8山川:吴山,“《祥符图经》云:在城中钱塘县旧治南六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1:吴山“又曰胥山”。南宋初,金兀术敛兵于吴山,完颜亮欲立马吴山第一峰,均此。

⑦一名东山。即今福建浦城县东吴山。《寰宇记》卷101建州浦城县: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 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户,列屯大泽,即此之民也”。

⑧即岍山、汧山。亦名岳山、吴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汉书·地理志》:“汧县吴山,古文以为汧山。”《水经·渭水注》:汧水“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


(1)古山名。(1)又称虞坂、盐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自上及下,七山相重,为中条山重要通道之一。《续汉书·郡国志》:“大阳县有吴山,上有虞城。”即此。(2)又称东山。在今福建省浦城县东。《太平寰宇记》建州浦城县: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之民也”。(2)今山名。(1)又称胥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面。海拔约百米,绵延数里,由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山连接而成。一说因春秋时为吴国南界得名。或云因伍子胥得名。金主亮有“立马吴山第一峰”语。山上有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从凤凰山迁此的城隍庙,故亦称城隍山。东南端紫阳山瑞石古洞下侧有北宋时苏轼《宝成院赏牡丹诗》摩崖石刻和米芾手书“第一山”三字,山西端石壁上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2)又称岳山、吴岳,古称汧山、岍山、西镇山。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北,北延至陇县。有镇西、大贤、灵应、望辇、会仙等峰,突兀参天,有“五峰挺秀”之誉。最高点海拔 2069 米。山上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凤凰石诸胜。为中国古代“五岳四镇”之西镇。东麓有古建筑群,以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吴岳庙年代最早。有历代诗文碑刻近百通,俗称小碑林。古建筑大都已毁。


猜你喜欢

  • 张道岩

    在今广西玉林市东。《方舆纪要》卷108郁林州:张道岩在“州东二十五里。有石门,通人行”。

  • 兖州

    ①古 “九州” 之一。《尚书·禹贡》: “济、河惟兖州。” 《尔雅、释地》: “济、河间曰兖州。” 《周礼·职方》: “河东曰兖州。” 济指黄河以南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至今山东利津南入海的古济水,河指自

  • 桥口镇

    唐置,属长沙县。即今湖南望城县西北三十四里乔口镇。

  • 珠河县

    1927年改乌珠河设治局置,属吉林省滨江道。治所在乌吉密河 (今黑龙江省尚志市)。1945年划归松江省。1946年改名尚志县。旧县名。1927年由乌珠河设治局升县,并改名,治乌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驻地

  • 桑园驿

    清光绪年间置,即今新疆托克逊县南桑树园子。宣统 《新疆图志》 卷80吐鲁番县: “自托克逊驿偏南九十里苏巴什驿,八十里阿哈克拉克驿,六十里桑园驿。”

  • 沙头县

    东汉改池头县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三国志·魏书·张恭传》:黄初元年(220),“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西晋元康五年(295)分属晋昌郡。北魏废。

  • ①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嬴姓 (纪公以下始为己姓)。开国君主是兹舆期,建都计斤 (一作介根,今山东胶州市西南)。春秋初迁于莒 (今山东莒县)。有今山东安丘、诸城、沂水、莒县、日照等县市间地。公元前431

  • 宁远国

    即拔汗那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唐天宝三年(744),改拔汗那国号为宁远。都城在西鞬城(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纳林河北岸)。

  • 汪家营场

    即今湖北利川市西四十六里汪营镇。清光绪中,施南府同知移驻于此。

  • 上隽郡

    南朝梁大同五年(539)置,治所在下隽县(今湖北通城县西北)。承圣三年(554)改为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