嗸笼答剌
元代西藏地名。《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 载: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附见有嗸笼答剌万户。《汉藏史集》 (藏文版) 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藏地区 (后藏) 六个万户中的襄万户相当于嗸笼答剌。襄万户应即嗸笼答剌的别称,其治所在今南木林县答刺境。
元代西藏地名。《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 载: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附见有嗸笼答剌万户。《汉藏史集》 (藏文版) 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藏地区 (后藏) 六个万户中的襄万户相当于嗸笼答剌。襄万户应即嗸笼答剌的别称,其治所在今南木林县答刺境。
唐置,在今陕西高陵县南十八里。北宋废。唐置,在今陕西省高陵县南。北宋时废。
即今河北邯郸县东南河沙镇。《清一统志·广平府二》: 河沙堡 “在邯郸县东南二十五里……有土城”。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台村。西汉属河南郡。北魏孝昌三年 (527) 属汝北郡。北齐属汝阴郡。隋属襄城郡。唐贞观元年 (627) 废。②唐贞观元年 (627) 改承休县置
西汉景帝五年(前152)改弋阳县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四十一里。因县东有阳陵故名。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废。古县名。汉景帝五年(前152年)筑阳陵(西汉五陵之一)并置县,治今陕西省咸阳
即今福建三明市西南莘口镇。民国 《沙县志》 卷2: 二十三都有 “莘口,亦名杉口”。
在今云南宾川县西。《清一统志·大理府》: 金龙湫 “在宾川州 (西) 百里洱河东。林木茂密,泉声混混,祷雨辄应。《明地理考》: 州西有金龙湫,流入西洱河”。
金置,属武陟县。即今河南武陟县西北宁郭镇。《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安郭驿“旧名宋村。本隋祭酒宋通居第,后为宋郭镇”。
即郎娇社。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南恒春镇。
即今四川会东县南之鲹鱼河。《清一统志·宁远府一》:玉虹河“在会理州东。自州东北发源,南流经苦竹坝,又东南入金沙江”。
原在今山西长子县东南三十里南张店乡张店慈林山腰,后迁至原址对面崔庄山腰。始建于十六国后燕光始元年 (401)。今寺内中轴线上有舍利塔、圆觉殿和后殿。舍利塔为唐咸亨四年 (673) 建,砂石板建造,平面